紧转型升级 开发高值产品 氟化工企业掘金中高端尝甜头
“十三五”是我国氟化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目前,一些氟化工企业已经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中高端氟化工产品,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中国化工报记者从10月底在西安召开的2015中国氟化工技术与应用发展研讨会上采访了解到的。
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有机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建中介绍,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黄金产业”,我国氟化工已形成了无机氟化物、氟碳化学品、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及含氟涂料五大类产品体系和完整门类,目前各类氟化工产品总产能超过300万吨,成为全球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氟化氢、氟化铝等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严重,中高端产品比重偏低,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同时研发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核心技术,环保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不够,生产装备技术落后。
据了解,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不少氟化工企业日子过得很艰难,低端产品开工率仅40%-70%。例如,山西一家氟化工企业新建的年产4万吨氟化氢、3万吨氟化铝项目,早在2012年就建成试生产,但由于技术、市场、环保等原因,一直开开停停,没有满负荷运作,陷入亏损境地。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沿海地区一些氟化工企业由于提早转型,注重开发中高端氟化工产品,目前赚的盆满钵满。
“除传统产品外,我们通过开发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含氟精细化学品,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成为三爱富集团转型的创新平台。” 江苏常熟三爱富振氟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达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该公司2012年自主开发成功聚四氟乙烯改性产品——塑料抗滴落添加剂,可用于中高端塑料产品,并建成减产500吨装置,吨产品售价达5万元以上。随后他们又开发偏氟乙烯(VDF)单体新产品。年产6000吨项目投产后,产品通过管道输送给日本吴羽在常熟的生产基地加工成聚合物,从含氟的废弃物中提取三氟乙酸作为农药、医药中间体,年产1000吨装置刚刚建成,目前正在组织试车。这些项目投资不大,但经济效益较好,盈利空间可观,一夜的抗市场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同样是三爱富集团的子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与科慕化学合作,引进技术开发的底GWP值(全球变暖潜能值)的第四代制冷剂——氢氟烯烃类产品(HFOs),在常熟建成了全球首套工业化HFOs生产装置,其中一期工程2014年底投产,二期工程今年已投产,总产能达6000吨,主要用作汽车空调新型环保制冷剂。目前装置保持满负荷运作,产品全部出口到欧盟,利润空间非常大。
作为我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山东东岳集团坚持科技创新,在传统无机氟产品基础上,转型发展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等,在新型环保制冷剂、氟硅材料等方面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掌握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比如企业研发的锂离子电池中含氟新材料,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氟化工企业看到了好的市场前景,纷纷尝鲜中高端产品,谋划占领中高端市场。“我们在稳定PTFE(聚四氟乙烯)、PVDF(聚偏氟乙烯)以及制冷剂、含氟精细化学品的同时,加快ETFE(聚四氟乙烯-聚乙烯)、FEP(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等中高端新产品的研发步伐,今早有突破。目前,ETFE试验产品已开发成功,明年将进行中试,填补国内空白,并与下游用户有机结合,适应市场需求。”浙江巨化集团营销中心经理周承义对记者说,巨化现有的制冷剂、聚合物等竞争非常激烈,市场需求低迷。下一步,它们的发展方向就是中高端领域、超高纯,研发新型表面活性剂、植物整理剂、锂离子电池材料等含氟精细化学品,以替代进口。
上海傲氟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赵刚博士也表示,企业将对现有的聚四氟乙烯进行改性,深加工为聚四氟乙烯微粉,将树脂变为结晶体,用作塑料、油墨、涂料的新型助剂产品、
延长石油氟硅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均表示,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成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乳源东阳光氟树脂有限公司正在新建年产1万吨PVDF项目,预计年底建成投产;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准备新建年产5000吨六氟丁烯项目。
上海三爱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宋敏彦博士认为,氟化工企业可发展环保型高端含氟精细化学品,适应当前形势。比如含氟电子气体主要用于清洗剂和蚀刻剂,其中六氟丁二烯(HF-BD)作为新一代集成电路的蚀刻剂,被认为是唯一能提供所需蚀刻条件、减少排放的环保产品,其GWP值几乎为0,可替代常规的四氟化碳等,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目前全球仅有3家企业生产六氟丁二烯,年产量200多吨。该产品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相关企业应加强技术攻关,填补空间。
王建中表示,“十三五”是我国氟化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氟化工企业发展潜力非常大,要抓住新能源、环保产业的机遇,加强科技创新,与下游联动,开发适应市场的中高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