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应急救援:如何亡羊补牢
发布时间:2015-08-18 来源:中国化工报     分享到:
  天津“8·12”危化品爆炸特大事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当一起危化品事故已经发生之后,与事故原因调查、事故追责等相比,第一时间挽救更多生命、避免二次事故发生的应急救援更为重要。那么,我国危化品行业的应急救援有什么要求?到底处于什么水平?还有哪些亟须改进的地方?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法律法规怎样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为保障安全,我国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点开国家安监总局的网站就会发现,近些年,从法律法规到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从国家安监总局印发的规章预案到各地发布的规范文件,与危化品应急救援有关的多达数十项。   比如,安监总局早在2006年10月编制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就要求危化品从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有关企业和当地政府根据本企业、本地危化品事故救援的需要和特点,建立特种专业队伍,储备有关特种装备(泡沫车、药剂车、联用车、气防车、化学抢险救灾专用设备等)。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划(2011~2015年)》则指出,将加强应急救援支撑保障能力建设,还将建设重大危险源普查及国家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工程,建设现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高风险流程实时参数、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等,实现同省级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的信息对接,构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控预警机制,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监控管理。   就近看, 2014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我国首次对应急产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2015年2月28日,安监总局颁布实施《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425个字的内容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   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安委会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和有关企业严格落实应急预案管理责任,深入开展应急预案修订工作,认真开展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强化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和监督检查。   发了这么多的红头文件,是否就能为有序、有效应对危化品事故提供保障?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特聘专家刘利民却指出,有关应急物资、装备、预案等,国家虽然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但各种意见、办法、条例等太多,而各行业、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又不尽相同,致使企业和地方总觉得无所适从、应接不暇。有些指导意见与地方性法规还有冲突,造成政策落地困难。   企业集中的园区又怎样?   因为危化品的特殊性,一家企业出现事故带来的影响可能都是不可估量的,公众也因此对聚集了大量企业的化工园区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我不认为企业进园更危险。”朱建民向记者表示,目前大中型化工生产企业一般都建有企业消防站,也设有企业义务消防队。有些是企业自建,有些是与化工园区共建。化工企业集中在化工园区进行专业化管理相比分散管理更具安全性,园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按规定都具有安全距离,一旦发生事故,园区企业的消防力量也可以实现共享。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对此进一步表示:“我们一直呼吁危化品管理应专业化。如果一个城市里分散布局10家化工厂,那就需要同时监控10个安全隐患。如果集中到一起,便于集中监控,效率就更高。所以化工企业要集约发展,也就是形成化工园区。在此基础上,关键一点是科学规划和选址,使园区远离城市和居民。这样一旦发生事故,也不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即便发生连锁反应,由于化工园区的消防力量一般经过专业训练和应急演练,且对园区内危化品的处理方式比较熟悉,更容易使事故受控。”   但杨挺也坦承,应急响应中心建设还不完善是目前化工园区存在的问题。“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国内不是所有化工园区都建立了事故应急响应中心。有些园区即使建立了事故应急响应中心,是否具备了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还要打上一个问号。这与三方面有关系,一是园区对内部危化品是否做到了百分之百的了解,二是对所有危化品事故的处理方式是不是了解,三是对自己整个园区的应急救援是否能做到定期演练。以上三点关系到化工园区应急响应能力。”   扬州化工园有关负责人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建立应急响应中心,全面提高化工园区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指挥处置效率,达到防灾、减灾、安全高效的目的。   二是健全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的行动指南,根据规定,园区总体应急预案应每3年修订一次。   三是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救援的实战能力。   四是强化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应急物资是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的重要物质支撑。化工事故因其特殊性,必须要配备特殊的救援物资。要摸清园区及周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实施应急物资补偿机制,以便能够迅速有效调度和使用应急物资。园区要增加对公共应急物资的投入,以免企业物资储备不足,从而保证应急救援到位。   五是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整合周边消防资源,推进企业消防站建设工作。   薄弱环节在哪里?   危化品常见的应急物资包括防毒面具、防护服、洗消剂、灭火剂、消毒剂等。由于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很不足,造成应急物资的储备明显落后,民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应急管理能力更为薄弱。   一位不愿署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应急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基础薄弱、理念落后,对应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危化品物流分会秘书长刘宇航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应急救援体制,有的企业还建立了战略联盟。例如,镇海炼化就有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配备了专业的人员和齐全的设备。他们的应急救援服务不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而且服务社会。   “但有的企业或者仓储中心的应急救援系统确实没有完善和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号召企业在应急救援方面加大投入。”刘宇航建议,企业在承担社会应急救援职责的时候,政府要有相应的补偿方案。政府和企业要形成双方共建模式,在应急救援设备和装备的固定投入上,企业投入占大部分,政府采取补偿的方式。   企业缺少应急救援储备是大问题,如果再加上缺少应急培训,就会出现因施救不当或指挥失误造成次生事故发生。   在一次采访中,安监总局监管三司司长孙广宇曾向记者谈到,山西晋城“5·16”二硫化碳中毒事故造成8人相继死亡,就是因为企业员工没有经过安全培训,没有实施正确的救援措施。   而根据媒体报道,此次天津“8·12”特大事故中,瑞海公司一位幸存的装卸工表示,此前没有经过任何的危化品知识培训!   在不少企业人士看来,危化品应急救援培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应急人员采取正确的救援方式。   “比如苯类产品,由于难溶于水,且比水轻,发生火灾后如果用水扑救,不但不能灭火,反而使燃着的苯类产品浮在水面而使火焰扩散蔓延。正确的灭火剂应使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等。”阳煤化工新材料化工公司生产副总吴峰举例说。   吉林石化染料厂安全科长崔岩也表示,要根据不同的爆炸火灾类型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比如着火破坏型爆炸火灾,要用惰性气体来进行置换,把混合气体控制在爆炸范围外;泄漏着火型爆炸火灾,要把重点放在防止危险源泄漏以及各类误操作上。”   崔岩同时指出,应急救援过程中,应急指挥小组要发挥沟通、协调、指挥作用。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结合爆炸着火介质特性,和消防指挥负责人一起制定灭火措施。   他的这一观点与辽宁奥克集团董事长朱建民的看法一致。“化工生产企业对原料和产品比较清楚,且一般企业生产人员对物料情况熟悉,遇到事故比较容易开展施救。而在这次天津瑞海仓储中心爆炸事件中,救援人员在最初几天都得不到完整的物品储存信息,这说明信息沟通上有漏洞。”朱建民说。   实际技术水平如何?   危化品行业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生产,决定了相关应急救援设施要求更高。因此,先进的救援技术与装备才是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救援水平的有力抓手。据了解,目前,小型现场应急指挥系统、低空应急监测监控系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一张图”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三维可视化培训与模拟演练系统等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对危化品事故的应急救援起到很好的技术支撑。   在记者之前参加的一个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介绍了小型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在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比如,公路上一辆液化石油气槽车因轮胎爆胎翻车,油箱外泄汽油燃起大火,液化石油气罐随时都有可能爆炸,这种情况救援人员无法靠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接到事故上报后,可成立现场指挥小组在现场搭建小型现场应急指挥系统,起飞、控制小型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到槽车附近获取现场视频录像、图片、环境信息等,并通过无线通讯实时回传给小型现场应急指挥系统,救援指挥中心就可以根据实时获取的现场信息进行事故处置决策,解决复杂安全生产事故现场信息获取的难题。”   也有有实力的企业在应急救援方面取得了科技突破。比如天津石化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研发出了国内首套以油品罐区应急救援预案为脚本的“3D应急救援演练系统”。该系统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模拟的技术,通过实时模拟装置现场,通过人机互动,达到提高职工应急处理、人员救护、事故处理能力的目的。   然而,这些技术的突破,并未改变我国应急技术整体偏弱的大形势。   中国产学研促进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石定寰指出,目前我国应急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缓慢,一些应急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部分技术产品依赖进口,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参赞孙成永也认为,突发事件的处置现场情况非常复杂,对应急技术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很高,而我国由于应急产业起步非常晚,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一些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产品还依赖进口,没有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建国就天津“8·12”特大事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类化学品仓库如果发生了火灾,消防部门应得到应急部门的技术支持,采取适当的应急救援方式。 “我们有重大危险源备案制度,但具体的联动机制、操作技术环节还有待改进。”   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曾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呼吁,应急救援装备必须具备标准化、轻型化、高机动特点,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研发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等问题,不是一个企业的力量可以解决的,必须联合全国应急救援领域的行业尖兵,携手打造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背景下的高机动应急救援装备系统平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   为此,《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进行支持,推动应急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印发的《2015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点》也明确了要加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建设。编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攻坚目录,征集、推广和遴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科技项目。   观 点   减小衍生伤害待加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危化品物流分会秘书长刘宇航:希望以后碰到类似天津“8·12”特大事故的时候,有几个问题可以避免。首先,在处理事故上不要轻率地评判该用什么方法扑救,或者是在某一条件下适不适合去救援等。因为可能在当时事故发生的情势下,应急救援机制还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其次,事故引起的衍生伤害,将来是有改进空间的。我相信这个事故发生以后,国家也会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职责分工必须明确   陕煤化神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安全环保科副科长常瑞雷:企业的应急救援组织通常由救援队、疏散组、监测通讯组、洗消去污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警戒组等组成,如何协调各小组的分工职责是非常重要的。监测通讯组负责向指挥部回报现场情况,指挥部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并结合救援力量的强弱,判断事故能否可控。若现场情况不可控,要立刻向上一级救援部门请求协助,将指挥权上交,并协助上一级指挥部门来进行救援。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在每一次演习或实际救援后都要进行一次评估,对救援上不到位的地方,要对预案进行修改。   控制现场保护环境   吉林石化染料厂安全科长崔岩:化工装置爆炸着火,首先要做的就是紧急切断物料,放空设备残余物料或倒换到安全地点;为防止泄漏的可燃气体(丙烯、氢气等)遇明火发生火灾爆炸,应紧急切断周边火源,或用水枪、蒸汽形成的水幕进行控制、驱散可燃气体;启动消防灭火设备,或洒水降温;清除障碍物,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   在化工装置爆炸起火过程中,做好环境保护也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及时启动《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预案》、《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及时启动三级防控设施,关闭消防线总出水口闸门,将消防污水和物料等导入事故池,防止污染扩散。同时,根据险情的危害程度及时与企业周边厂区、社区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做好事故发生时可能波及范围内的预防措施,必要时帮助附近的公司职工和居民紧急疏散,确保事故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