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论开启找钾新思路
在关注海源(海相)成钾外,“幔源”成钾新概念为我国找钾提供了新思路。1月10—11日在京召开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2013年度项目总结暨学术交流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等13位评审专家及40多位项目执行专家对成钾找钾新理论进行了交流。
有开采价值的钾盐多属海相沉积矿产,其重要钾盐矿物有易溶解、难形成和难保存等特点。世界上主要钾资源都埋藏在前第四纪地下数百米及千米以下海相或海源陆相地层中。世界上已知重要钾盐矿床的发现,多数并没有花费较大科研力量。钾矿发现与其说是偶然在找油气田和地下水资源中发现,不如说是他们具有先天的有利成钾地质条件,即具有巨大面积的浅海盆地和持久干旱的气候或称海退层序等。
目前,中国钾盐查明的主要为第四纪浅层陆源盐湖型钾盐矿,其储量和规模与世界相比多数属小型矿床。为了找到古代海相和海源陆相大型和巨型固体钾盐矿床,我国地质科学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三代人的努力,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尚未有重大突破,但初步证明中国缺乏外国有利成钾储钾的地质条件。因此,“小陆块成钾”被提到日程上,“小陆块陆表海盆成钾”研究成为“973”找钾亮点。
本次研讨会,“鄂尔多斯奥陶纪古陆表海盆成钾条件、机理和后期演化”、“四川三叠纪古特提斯海盆成钾条件、机理和后期演化”、“羌塘侏罗纪新特提斯海盆成钾条件、远景和后期演化”、“兰坪一思茅新生代残留海盆地成钾条件、机理和后期演化”4个子课题,反映了“973”找钾研究工作内容,目前预期任务已经完成。“隐伏固/液相钾盐矿床赋存特征、后期改造及探测方法”子课题为解决隐伏深埋钾盐矿寻找探测新技术,也取得新进展并申请了相关专利。“中国陆块漂移与干旱一极端干旱气候事件及其对成钾控制”、“成钾规律综合研究、资源预测指标体系与战略靶区预测”两个课题则进行了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
上述成果已文章发表,如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地球学报》2013年9月总第143期,成为“‘973’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专辑。“973”首席科学家刘成林研究员发表的“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与成矿作用”一文是该期专辑亮点,他提出了“大陆裂谷小型盆地成钾模式”,对中国找钾的钾元素物质来源有了突破性认识;将过去传统的地质体中含卤的热液、火山活动及深部油田水等都打包成钾地壳“深部物质”补给,即“幔源”成钾新概念,突破了传统的只关注海源(海相)成钾一种物质来源的模式,为中国特色(特点)的成钾找钾理论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据悉,该项目计划于2011~2015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