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供应过剩价格走低
2013年,钾肥去库存化导致国内价格下跌。国内钾肥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国际钾肥价格对国内的影响也不会消除,因此2014年钾肥市场的走势将与国际市场紧密关联。在国内钾肥需求不会大幅增加、供应持续增长、去库存化并未完成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供应过剩压力不断增加,价格走低的可能性较大。
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钾肥,金融危机后,钾肥价格出现了暴跌,2009年实物钾肥仅进口198万吨,不到前几年的1/3。2012年国内表观消费量达到903万吨(以下未标注实物的,均为折纯K20%),同2011年相比增加了20.4%,而2013年1~11月份国内钾肥的表观消费量达到了921万吨,比上年同期又增长了8.4%。但从2012年开始,国内钾肥消费量的增长大大落后于供应量的增长,库存越积越多,去库存化危机终于在2013年暴发。由此可见,如果钾肥的进口量不能随着国内产量的增加而减少,那么即使国内钾肥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会发生去库存化的危机。
国际产能过剩行情低迷
目前全球钾肥产能严重过剩。IFA(国际肥料工业协会)2013年6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钾产能将达到5038万吨,潜在供应能力4264万吨,需求为3370万吨,潜在供应过剩21%。未来新增产能中,仅加拿大钾肥公司的未使用产能和乌拉尔钾肥公司的棕地项目产能就达到近1600万吨(成本在200美元/吨以内),完全可以满足到2020年全球钾肥需求增长的需要。
虽然全球钾肥产能巨大,但集中度很高,北美钾肥联盟CANPOTEX和BPC通过限产保价的方式,取得了近几年整个国际市场钾肥的定价权,也实现了对高利润的追求,但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IFA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乌拉尔钾肥公司的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22%,由此导致了乌拉尔钾肥公司在去年7月宣布退出,BPC联盟,实行数量优先策略,并计划在2014年生产1300万吨实物钾肥(比2013年增加360万吨)。白俄罗斯钾肥公司也计划在2014年把钾肥实物产量提高到1250万吨,两家合计将增加500万吨以上的实物产量,全球钾肥供应过剩的压力凸显,甚至会迫使CANPOTEX联盟放弃限产保价策略,使全球钾肥从过去“有控制的”生产演变成以成本为导向的生产。
BPC瓦解导致了钾肥单吨利润的暴跌,对乌钾自身也产生了巨大的伤害,不排除未来形成新的联盟的可能性。但一方面乌钾退出BPC,动摇了各方的信任基础,短期之内很难弥合,另一方面国际钾肥产能快速扩张,再限产保价就会带来市场丧失、利润下降和对手做大做强的种种恶果。因此,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新的钾肥联盟不会形成,这就意味着国际钾肥价格将逐渐走低,从而抑制钾肥的新增产能。乌钾CEO就表示:“如果供应量增加,那么钾肥的价格将降至边际生产成本250美元/吨左右”。
国内市场缺少风向标
2013年9月,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氯化钾项目建成投料试车,使国内实物氯化钾总产能达到650万吨/年。2014年国内没有大的钾肥项目投产,产量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盐湖股份100万吨/年项目的全面达产。
国内需求多年来稳定在800万~900万吨,每年需要进口钾肥实物氯化钾600万吨左右,其中复合肥约占国内钾肥总用量的70%,由此决定了在一定的范围内,钾肥和磷肥形成替代关系:按照单养分算,当磷肥价格高时,钾肥的用量就会增大,反之亦然。目前磷、钾单养分价格接近,不会形成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国内钾肥的用量并不会随着钾肥价格的下跌而增长。
盐湖股份半年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氯化钾生产的毛利率达到了71.07%,其成本仅在1300元/吨左右,同进口钾肥相比,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因为进口钾肥价格的下跌不会对国内的钾肥产量产生影响。
在国内钾肥价格的形成机制上,国产、边贸和海运大合同钾肥形成博弈:国产钾肥和大合同钾肥是供应主体,是可以预期的供应量;边贸供应商进口量(近两年约占总进口量的30%)和价格不可预期,是造成国内钾肥市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在进口大合同签订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合同价格将决定国内价格,一旦后期边贸供应增加,就会形成对大合同的冲击,造成国内钾肥库存的积累,产生去库存化的风险,这时候,国产钾肥的成本优势就会发挥,从而引导国内价格的下跌。
减少进口是实现国内钾肥供求平衡的唯一手段,但国际钾肥供应的压力在上升、价格战才刚刚开打,由此注定2014年钾肥市场是没有风向标的一年。虽然钾肥价格处于低位,也有发运带来的阶段性不平衡的机会,但2014年钾肥价格不断走低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