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发出贸易摩擦升级预警
今年1~4月,我国共遭受13个国家所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26起,涉案金额达1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一倍。这是商务部最近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预警信息透露的数据。对此,商务部建议有关企业提早做好准备,避免在贸易摩擦中遭受损失。
根据商务部的分析,这些贸易摩擦案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因我出口优势产品与新兴市场国家同质性强,竞争激烈,印度、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为缓解本国产业压力而频频启动针对我出口商品的贸易救济调查。二是印度的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影响最大。1月8日,印度对我玻璃纤维发起反倾销调查;1月12日,印度对我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调查;2月1日,印度又对我PVC胶膜发起反倾销调查。三是玻璃纤维成为遭受贸易摩擦影响最大的商品。2010年1月8日和22日,印度和土耳其先后对我玻璃纤维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在此之前,2009年12月欧盟也对我玻璃纤维发起反倾销调查。仅山东3起案件涉案金额就达5674万美元,占该省2009年玻璃纤维出口总额的33%。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119起贸易救济案件,同比增加11起,其中石油和化工行业是重灾区。2009年国外对华石化产品共启动23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8起,位列各行业之首。其中,反倾销13起,反补贴2起,涉华保障措施5起,特别保障措施3起。2009年,共有8个国家(地区)对我国石化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印度启动12起,占比52.2%,位居首位;美国为3起,占比13%;位居第三位的是阿根廷和巴基斯坦,均为2起,占比各为8.7%。在国外对华启动的23起石化产品贸易救济调查中,涉及化工原料的案件数位居首位,为20起,占比87%;轮胎次之,为3起,占比13%。
对此,商务部发出预警,目前贸易摩擦形势较为严峻,一旦遭遇反倾销措施,相关产业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建议相关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在相关贸易保护措施还未成为现实前占得先机。
我国1~4月对外贸易情况
1~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559.9亿美元,同比增长42.7%。其中出口4360.5亿美元,增长29.2%;进口4199.4亿美元,增长60.1%。1~4月对外贸易有以下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顺差规模大幅下降。1~4月,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30.9个百分点。自2009年5月以来,单月进口增速已连续12个月高于出口增速。量价齐升拉动进口快速回升,顺差规模大幅下降,2009年10月以来,我国已连续7个月顺差下降,1~4月贸易顺差161.1亿美元,下降78.6%。其中,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是顺差的主要来源,而一般贸易则存在393亿美元逆差。
二是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速高于主要传统市场增速。1~4月我国对东盟、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45.6%、44.9%、36.8%、32.6%,分别高于总体出口增速16.4、15.7、7.6和3.4个百分点。同期,我对美、日出口增速低于总体出口增速近10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对贸易环境普遍持谨慎态度。从前不久结束的第107届广交会的情况看,成交虽呈恢复性增长,但仍远低于金融危机前水平,成交额较2008年同期下降10.3%。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外贸企业的普遍呼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