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不热的黄磷市场
春节假期后,工信部公布了第二批符合《黄磷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共38家。这是国家职能部门对黄磷这个严重过剩行业采取的进一步整肃行为,旨在增强去产能作用。按理说,此举对市场属利好因素,应当对黄磷价格有一定的刺激拉动效果。然而,纵观新政出台前后黄磷市场的表现,仍是死水微澜,这让业内大失所望。
实际上,在2012年年底工信部公布首批36家符合《黄磷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后,黄磷市场的总体表现也基本如此,仅有局部市场产生短暂脉冲行情,然后很快又复归死寂。究其原因,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黄磷去产能化步伐缓慢,“假死”潜伏产能大量存在干扰市场:下游需求萎缩,新用途拓展艰难。
黄磷作为战略性资源产品,长期以来没能实现物有所值,原因就是产能严重过剩。据了解,国内黄磷年产能仍高达200万吨,而有效需求在80万吨以内,供需严重失衡。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许多政策、技术、环保等门槛措施,但淘汰落后产能和去产能化并不顺利。虽然《黄磷行业准入条件》有诸多限定,但问题是,谁能保证未在名单之列的众多黄磷企业已经停产和退出了?又有谁来贯彻执行准入条件?
显然,这个问题不落实,落后产能就不可能自行退出,市场正常的供需关系也就不可能恢复。当前,在主要磷矿区产地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遍布着众多的黄磷装置,由于投资主体多元而复杂,监管非常困难。其中一些不迭标的中小黄磷装置就成为干扰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一旦行情稍好,这些“假死”产能就立马复活,产品蜂拥而入,快速搅局打压价格。
应当看到,多年来黄磷下游需求并没有增长。随着三聚磷酸钠不再作为洗涤助剂,黄磷的大宗工业用途几近消失。虽然磷酸盐还有诸如磷酸、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数十个品种,但也仅限于使用在陶瓷、电镀、磷化液清洗等少数工业领域。而食品添加剂磷酸盐市场方面,因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国家强化了对食品加工业的监管,以往滥用、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大有收敛,这也降低了对黄磷的消耗。
另外,以黄磷为原料的有机磷农药,近年来因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年产量增长缓慢。随着绿色无毒低残留农药的兴起,有机磷农药的市场萎缩将是大概率事件。当前,草甘膦当属消耗黄磷的大户。但随着环保核查的趋严,草甘膦扩能和提产将受到严格限制,对黄磷的需求很可能不升反降。综合来看,没有新的需求加入,黄磷市场显然难热。
当前,黄磷行业面临诸多生产经营困难,还表现在原辅材料、能源、人工、物流等生产要素全面大幅涨价方面。特别是由于国内外磷肥市场趋好,拉动了磷矿石价格持续走高。另外,作为单耗约14000千瓦时的耗电大户,电价普涨也加剧了黄磷企业的困难。为此,黄磷行业在亏损泥潭里越陷越深,周身寒意挟裹,市场很难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