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北京战略研讨会成功召开
IFA北京战略研讨会于13日正式开幕,会议由IFA秘书长Charlotte HEBEBRAND主持。会议持续两天,现就精彩报告和访谈内容做如下分享:
会议开始,由Charlotte HEBEBRAND对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主任、中国农业政策中心主任张林秀和印度国际氮素联盟主席Nandula RAGHURAM进行访谈,访谈中,双方分别对氮氧化物排放,国际气候影响,国际组织联合协作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来自中国国家部委的领导也在本次研讨会上就行业现状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发言。
国家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宋立洪从“一带一路”背景、原则、特征、五年来取得的成效以及“一带一路”对化肥产业产生的影响发表讲话。宋立洪指出,“一带一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中国有14亿人口,7亿人农民,20亿亩耕地,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如何发展农业、如何发挥化肥的作用,在充分运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为中国人民谋取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潘爱华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化肥的重要意义以及化肥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我国化肥年消费量达到6000万吨,化肥行业需要绿色发展,这种环境生态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并强调要这种绿色发展贯彻到化肥行业的方方面面。潘爱华在讲话中还提到了化肥企业在搬迁改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
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发布了包括钾肥在内的化肥增长指数和表观消费量,并公开了今年前三季度化肥产量、价格、消费、出口等情况,以及国内化肥市场行情、行业开工率和生产效率的情况。对化肥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指出强化化肥产业创新能力和培育新增长点的迫切使命。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张红宇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并阐述了中国农业四十年发展成就和中国政府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行动目标。并着重指出制度成就和科技成就对粮食增产的重要贡献。
会议期间,在印度政策发展方面,分别对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农业主席Ashok GULATI,以及印度国家化肥有限公司主席Manoi MISHRA进行访谈,双方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进行讨,并提议印度政府应降低贫困人口,增加国内农业补助,提高效益回拨,并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两位嘉宾还与听众分享了印度农业贸易状况,指出印度政府将借鉴和学习中国改革,预期在2022-2023年,使农民收入翻倍。除此之外,还特别对化肥行业以及印度农业补助策略进行展望,尤其指出,印度尿素会在五年内提升到1000万吨产量,并对印度现有的五个尿素厂进行介绍。
中化农业副总裁冯明伟从化肥的重要性,对农民、对世界的贡献开始,分别探讨了化肥专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过程,并强调了基础肥料的作用。冯明伟指出,在环保压力下,加大科技创新,对环境进行保护刻不容缓。冯明伟在报告中分享了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的行业情况,其中,中国2015年氮肥产能达到最大,为8700万吨,同年尿素出口也达到最大,为1375万吨,消费总量超过7000万吨。2018年氮肥产能为5200万吨,预计出口200多万吨。未来氮肥在农业方面的使用数量会下降,在工业方面的使用数量会有提升。冯明伟尤其强调,在减少氮肥使用量的情况下,应加强精准施肥。就磷肥产业情况,冯明伟指出,磷肥产能3800万吨,产量2800万吨。对磷矿石资源开发的保护需求,以及环保的压力下,磷肥生产成本会有所提高。冯明伟同时指出,面对磷肥产业,产品质量还需有待提高和重视。就钾肥市场而言,钾肥国内需求总量为1500-1600万吨,国内产量在700多万吨。进口量在800-900万吨,且分别来自海运、边贸,以及在外投资的国内企业和合作方的供应。在需求方面,会有70%流向复合肥,20%流向化工生产硝酸钾、碳酸钾和高锰酸钾等产品。在2020化肥零增长政策下,氮肥产量会有所下降,磷肥产量将持平,钾肥产品会提升,同时冯明伟预测,10年后中国钾肥需求量预计会有较大增长。对于复合肥产业,冯明伟提到,中国复合肥产能为2亿吨,并预计复合肥最大发展趋势将是BB肥,因为这种混配会节省部分的能源和资源,值得发展和推广。
印度曼格洛尔化学肥料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Suresh KRISHNAN在高层访谈中,表示印度和中国的补贴政策不同,印度政府应该以农民利益为重,且真正将政策落地并加大支持。另外印度土地所有权的相对转移、资本的缺乏都是印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对于印度秸秆燃烧的环境污染问题,Suresh KRISHNAN指出,印度政府在这方面给与了一定的重视,但是没有实际效果。不过秸秆可作为燃料,燃烧提供电能。同时指出,因为氮肥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印度并不能达到氮肥的自给自足。同时为了鼓励这个产业,印度政府第一次对于尿素的电价价格进行了调整,在定价上参照了全球标准,这也促使合成氨的生产加强。印度尿素产能将从2000万吨达到3000万吨的增长,不过印度政府要求下调其使用量。在印度农业潜力问题上,Suresh KRISHNAN提出,土地所有权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微生物和有机物在肥料技术上的潜力、潜在出口、农业效率的提升都将进一步促进出口水平,同时进一步释放工业附加值。在平衡施肥中,Suresh KRISHNAN指出,要考虑和把握土壤状况、保持水等资源的有机性和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产品布局、种植有经济附加值的农作物这些因素。对于食品可追溯问题,Suresh KRISHNAN表示,印度在有机产品引进方面,要确保产品100%施用有机化肥,同时标记清楚。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在报告中,从化肥营养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降低肥料使用量、提升产能技术应用并提升化肥效率的重要性,并用实际案例出发,提出NM技术应用,以及在行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下所取得的成效。张福锁在报告的最后提出中国农业未来的挑战要进行“三步走”,即区域施肥前提下,进行肥料配方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提高生物技术的利用。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的化肥中心副主任李辉在报告中对中国特种肥料发展做出报告,并指出在农业GDP占比达到8%的现阶段下,介绍了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提出了中国农业人口日益趋于老龄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对基础肥料和二次加工的复合化肥料进行了介绍,并对中国特种肥料发展以及企业登记情况作了分享。其中,2017年广义水溶肥产量为400万吨,其中缓控释肥产量360万吨、消费量365万吨、开工率为50%,且总体需求增长缓慢。2017年土壤调理剂产能为360万吨,且产业发展较快。生物有机肥因免增值税的原因,发展也较快,2017年产能达到560万吨,产量达到270万吨。李辉还提到了特种肥料的发展特点,即发展热、市场乱和价格贵,并指出未来特种肥料需求增速也将呈较快发展方向。
来自迪肯纳米生物技术中心,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资深总监Alok ADHOLEYA的报告中有几个关键词,即生物肥料、纳米技术、菌根。Alok ADHOLEYA从微生物肥料包裹技术、供应链和需求方为报告开端,提出了这项技术的难点和亮点,即存储时间长、外部条件忍受程度高、能够规模化生产。并提出了该项技术对于植物生长的积极作用,以及菌根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表现。并从试验结果中,提出生物肥料和纳米肥料的优点、生物纳米肥料生产时需要的设施,以及该项技术的创新点,纳米肥料的有效性和应用策略,以及纳米肥料在植株生长追踪过程中的比较等。
本届IFA研讨会上,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卫峰荣获IFA诺曼博洛格奖并做报告,报告围绕中国模型拓展和管理应用展开。张卫峰提出提升粮食产量,推广化肥使用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化肥市场现状,即化肥配方不对,化肥生产过剩。针对问题,张卫峰指出,要弄清楚肥料营养素的构成及作用,并对其进行监管,提高肥料在农业的服务水平。在化肥生产方效率和能效低,氮肥排放因子较欧盟高出3.8个点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化肥使用量,提升化肥使用效率,张卫峰提出了农业的技术后花园STB,即New models for farmer services,以此帮助农业更好、更高效的发展。
会议最后,IFA对2017/18-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