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力电池材料企业的行业逻辑与产业定位
据工信部最新发布,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超120%、行业总产值1.2万亿元人民币。
全球能源结构升级、产业节能减排背景,推动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主的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速度与规模超过预期。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动力电池行业至少还有十年发展、十倍规模增长空间。电动汽车新赛道引来全球资源澎湃,形成又一个以中国为供应链核心力量的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全产业生态体系。
作为产业生态体系成员企业,如何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观望者又该以什么策略跻身其中?本文基于产业咨询实践、以锂离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行业和企业为主要研讨对象,抛砖引玉提出产业定位与策略设计的思考,引导本土动力电池材料企业步入战略驱动发展模式。
为此,首先要搞清楚动力电池材料新赛道的三个逻辑关系。
生态圈的逻辑。与传统产业模式不同,动力电池自身技术含量及高度集成度、在电动汽车成本结构中占据主体。继而以动力电池为核心,形成集科研、矿产、材料、电源管理、循环利用、机械装备、数字科技、资本运营、工业园区、全球布局等等一个复杂庞大的产业生态体系。就连广汽董事长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也无奈调侃,电动汽车主机厂是在为动力电池打工。
供应链的逻辑。与传统产业链第一个不同是,动力电池产业生态体系已经超越传统的竞争及竞合关系、形成一定程度“一体化”的运营样态。
其原因一方面是电动汽车快速的渗透率带来社会对动力电池及配套原料部品需求的极速增长;
第二是,在锂、镍、钴等关键矿产资源方面,中国面临资源挑战和政治风险,“保供”成为供应链体系的核心要务。这就要求产业生态圈和供应链体系形成超越国界的利益共同体。目前,美国引导西方欲打破中国在动力电池及材料制造方面的相对优势、直接目的就是要分化这种利益共同体关系。
第三是,动力电池及材料供应链的多圈层结构。动力电池供应链向上对接电动汽车主机厂的供应链体系、向下链接动力电池相关材料的供应链体系(包括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及相关部品部件)。在上述逻辑支配下下,传统的供货商、关系营销、返点让利、制代理等行销模式要让位给供应链的魔界。这也说明,具备供应链群主的地位,不仅能做大供应链、更在于对供应链有战略性管控能力。
产业定位的逻辑。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加工涉及矿物开采、分离技术、化工及电化学、冶金冶炼、循环利用等一系列多领域复合型工业过程和价值网。因此,业内外企业都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制定适合的产业策略和运营模式。
以一家市场上典型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厂家为例,其生产过程中一般要涉及的原辅料包括但不限于,锂盐及其它金属盐或化合物、三元及LFP前驱体、三元及LFP粉料、相关金属及化合物或伴生矿物、助剂及其它原辅料等物料。企业既可以一体化多产品线运作、也可以有所侧重差异化布局。宁德时代基于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供应链管控能力,加之其控股子公司在关键材料和循环利用业务端的实力,可以保障其在锂动力电池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其它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产业定位就是要在既有供应网络中寻求某个产业链节点、实现立足甚至战略卡位,通过这些节点向整个供应链网络中输入价值、也分享体系的共赢与发展。
行业属性的逻辑。动力电池的发展,通过自然衍生而带动了上下游原材料、部品部件和装备的发展。如今形成的产业格局已经无法用传统的行业门类划分的概念给与区分和归类。其中标志性事件就是近年,外界将“大化工”的理念与模式引入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试图产生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与新空间。一个时期以来,得益于动力电池材料体系创新,磷基化工材料如磷酸锂、磷酸铁锂LFP等异军突起、价格澎湃。磷资源富集的传统矿产和农化企业则批量进入动力电池材料领域,给整个动力电池领域带来一个超级IP现象。“大化工”观念的引入,可以凭借化工在仓储物流、安全环境、工艺过程以及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既有优势、为动力电池领域带来增值效应。在强调传统“大而美”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由于锂动力电池材料的丰富性,也为深植某个特定产业链节点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
近期,由于钠电池及固态电池概念热度,新一波产业资源、包括特种及精细化学品企业进入其中。行业属性的传统理念已经不适于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基本样态。科技融合、复合发展愈发成为产业的新逻辑、新范式。
在中国本土动力电池生态圈和供应链体系日间完备的同时,境外域外企业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行业的关注与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先看看几家中外企业的不同行业实践。
巴斯夫稳扎稳打。作为全球最知名化工企业之一的巴斯夫集团,洞悉全球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公司全球催化剂业务部门为触角,通过专利合作、科技研发、兼并收购、绿地投资等一连贯举措,已经在欧洲、北美以及中国市场建立了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支点。相信巴斯夫基于在材料科学及化工领域深厚的理解和产业积淀,在全球动力电池相关活性材料领域还会有更多策略性举措。
赢创集团后发布局。总部位于德国的赢创工业集团,也是全球知名的特种化工及材料科技跨国企业。与巴斯夫类似,赢创在中国市场也有长期的运营与深耕。鉴于动力电池领域的科技集成度,赢创自然不会放弃的锂电池及材料这个新兴的业务领域。赢创已经直接投资于中国本土的新材料企业,暂时规避正极材料的喧闹、先进入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业务领域。赢创也已经在上海设立了锂离子动力电池中心,未来将广泛介入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池壳体、粘合剂及助剂等相关环节和领域。
竞争群组、寻求卡位。下述产业竞争群组所示,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资源与能力,在动力电池材料或整体产业链上下游寻求自身的产业机会、构建自己的运营模式。如本文提及的三元前驱体,其生产流程及盈利能力与其它正负极原材料具有差异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产业方向、在动力电池材料供应链体系中寻求自身的产业位置和供应链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营造相对供应链优势。
·以现有供应链参与者为例,如果想提高自身在动力电池材料供应链体系中的综合影响力,可以选择在产品组合、产能布局、资本运作等方面引入策略举措、实现目标。
·对于产业观望者,其一可以介入既有的正负极材料业务,也可以做“服务提供商”提供科技及产业服务。其二还可以选择 “换道”模式、进入动力电池新的细分领域,包括钠离子电池及材料、甚至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其三,对更宽泛的产业观望者或研究者,可以选择“产业链跃迁”模式,基于动力电池供应链的多重特性、而选择动力电池上游(如原生资源)领域、下游(如循环利用)领域、以及周边(如数字科技)业务领域和价值链开展产业运作。
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企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地经营运作,一方面取决于这个行业的总体走向与生命周期,更决定于企业有意识的战略设计与规划。正可谓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既是传统智慧、也是经营定律。在当今科技高度集成的产业氛围下,企业需要摈弃简单粗暴的机会主义思维模式、转为树立战略驱动的可持续方式。在面对逆全球化挑战和产业新生态和供应链新语境下,与境内外和链内外企业共舞、实现产业共同体的多赢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