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雪院士团队超稳矿化盐碱地改良技术倍受社会各界关注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做出了重要指示。 8月26日,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和中国化工环保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盐碱地治理的“擂台赛”,吸引了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上下游企业的200多人参加,全国治理盐碱地的“大咖”齐聚一堂,段雪院士团队雷晓东教授受邀参与了活动。 活动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理事长梅旭荣介绍,我国盐碱地可分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滨海盐碱地、河套平原或沿黄灌区盐碱地、西北内陆干旱区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地等类型。据2019年国土“三调”数据,我国未利用的盐碱地有1.15亿亩,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根据测算,盐碱地有较大的增产空间,按治理后每亩增产200斤算,一亿亩盐碱地耕地每年可增产200亿斤粮食。以人均年消耗400斤粮食计算,能解决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纷纷热情地介绍自家技术,有人现场做实验,还有人搬来了模型讲解技术原理。“选手们”三五成群讨论“盐碱地变良田”的新招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平时在盐碱地上“暗自较劲”,如今终于有机会同台竞技,一较高下。赛前的“摩拳擦掌”赛中的“实力角逐“,让社会各界都看到这次“论剑”的规模和精彩程度不容错过。 段雪院士团队雷晓东教授在活动中介绍并展示了一种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该技术是基于段雪院士提出的“超稳矿化”的创新思想,利用外加的酸性金属盐矿化剂与盐碱地中的碱基(氢氧根)和盐基(碳酸根等)原位形成类水滑石超稳矿化结构,同时利用阳离子粘土矿物的静电引力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固定盐碱地中的Na+等溶解性阳离子,将盐碱土壤中游离态阴、阳离子原位固定使其不再释放。 段雪院士团队通过研究证明,钙盐和铁盐矿化剂与盐碱地中的氢氧根和碳酸根在土壤中原位形成了超稳矿化结构,使得盐碱地理化性质得到了极大改善。改良后土壤pH、电导率、碳酸根和可溶性钠离子含量、容重均大幅降低。相比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原位超稳矿化盐碱地改良技术有以下优势: 一是改良效果好,改良后,土壤总盐含量可降低0.2-0.4 g/kg,溶解性Na+降低到0.25 g/kg 以下,pH值减低到7.3以下,容重降低,有机质增加。 二是改良速度快,以苏打盐盐碱地为例,当季改良后的土壤上的作物即可达到优质农田的标准。 三是长效性明显,在内蒙古科左中旗,自2021年开展一次改良后,该地块土壤中的盐碱含量和作物产量连续三年依然符合优质农田标准要求。 四是土壤添加物总量少,向土壤中添加的改良剂总重量均只有1.2吨/亩左右。 五是施工量和施加水量少,盐碱地改良材料施加过程中,无需加水溶解和稀释,结合正常的土壤旋耕、平整,播种后按作物要求正常灌溉即可达到改良效果,无需额外增加用水量。 六是成本低,所添加的改良剂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较低,再加之其改良效果优良和长效性优势,使其实际综合成本较低,按目前已达到的一次改良、三年持续有效数据测算,改良一亩苏打盐盐碱土壤,材料价格约为200-600元/亩/年左右,而且随持续有效时间延长,实际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超稳矿化盐碱地改良技术先进性已经在内蒙古科左中旗盐碱地改良(苏打盐)、内蒙古巴彦淖尔盐碱地改良(氯化钠为主)、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县盐碱地改良(硫酸钠为主)、青海木里矿煤矸石渣山复绿(矿山)、吉林松原与白城大安极重度盐碱地改良(苏打盐)、内蒙古兴安盟极重度盐碱地改良(苏打盐)等项目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在内蒙古(科左中旗、巴彦淖尔、兴安盟)、吉林省(松原、大安)、甘肃省(白银、石嘴山)等地的近万余亩盐碱地的成功实践表明,超稳矿化盐碱地改良技术确实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国内各种类型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问题,并且中化环境公司已经把该技术作为该公司开展盐碱地改良工作的核心技术。
超稳矿化盐碱地改良技术在“擂台赛”上的精彩亮相,迅速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对该技术寄予厚望,希望该技术能够在我国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攻坚战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保障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