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上演锂矿资源“抢矿大战”——“疯狂有锂”会不会卷土重来?
8月以来,碳酸锂现货市场再次步入颓势,生意社数据显示,8月28日碳酸锂(电池级)均价为22.94万元(吨价,下同),比一个月前下跌了23.02%。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碳酸锂市场在打赢20万元“保卫战”、刚刚企稳两个月后的再次下跌。
而就在8月中旬,上游锂矿资源却上演“抢矿大战”,2022年碳酸锂市场疯涨现象会不会再现?
2022年碳酸锂市场可谓风光无限,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同比上涨301.2%,高点突破60万元大关。但今年的锂价行情却突变,从暴发式急涨转为骤跌。
生意社统计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从52.5万元的均价一路下行,到4月中下旬时甚至跌破20万元关口,至19.4万元,跌幅达到63.05%。5月份开始,市场重回20万元线上,一度反弹接近30万元。但七八月份这波反弹行情再次落空,锂价再度转头向下。8月28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主流价格在21万~22万元。
在期货市场上,碳酸锂价格更是创下7月21日上市以来新低。文华财经数据显示,8月28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盘中一度触及跌停价18.345万元,跌幅达到7.00%,临近尾盘时跌幅收窄,最终报收于18.57万元,跌幅定格在5.86%。
“碳酸锂期货盘面价格每吨跌破20万元后,贸易商虽有补库,但此波备库需求差于市场预期。”一德期货分析师谷静等业内人士认为,此番跌势主要由消费动力不足引发。
“总体来说,碳酸锂市场供需格局逐渐向供过于求过渡,需求端增速不及供应端。故短期碳酸锂期货走势依旧偏空。” 东吴期货分析师王志强认为,由于目前供应端锂盐厂开工正常,产能逐渐放量,产量增加;而需求端下游原本预期的阶段性补库并未兑现,市场看空情绪依旧浓重。
这边碳酸锂市场跌跌不休,已经出现供过于求,而上游锂矿资源的竞争却异常激烈。
8月13日,四川省马尔康市加达锂矿勘探权拍卖结果尘埃落定。经过11300余次的竞价,最终以42.06亿元的价格落槌。令人咋舌的是,该竞拍项目的起始价仅为319万元,最终竟溢价了1317倍。
而此前两天,四川金川县李家沟北锂矿经过3412次的报价,项目的勘查矿权以10.1亿元的最高报价斩获。最后成交价较57万元的起拍价翻了1771倍。
辽宁某电池供应商刘洪科用“整怕了”来形容抢矿企业的心理。他表示:“一方面,锂价说涨就涨,抢矿锁矿成为企业增强安全感的行为。另一方面,手里有矿心中不慌,企业掌握了锂矿资源就等于具备了话语权。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也要下场收购或入股锂矿企业的原因。”
去年4月,宁德时代以8.65亿元拿下宜春一处锂矿勘探权。“获得宜春市锂矿探矿权是宁德时代全产业链布局的重要举措。宁德时代将在符合国家战略性矿产安全保障前提下,加快锂矿资源勘查开发,增加锂资源供给,助推锂相关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宁德时代表示。
“企业抢矿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降本。现在国内碳酸锂企业如果是100%自有矿,每吨成本只有7万~8万元,和要依赖进口矿的企业相比,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鑫椤锂电研究员钱艺表示。
此轮“抢矿大战”的赢者能否迎来美好“钱景”,最终还要看碳酸锂市场的“脸色”。
短期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酸锂供需预计仍维持过剩局面。方正中期资深研究员魏朝明表示,当前碳酸锂整体供应处于旺季,而终端的新能源车需求则处于消费淡季,供需矛盾仍存,市场看空情绪有所上涨。
国信期货分析师顾冯达在研报中指出,当前上游锂矿供给方面,我国锂云母矿山和锂辉石矿山产量环比均有所抬升,锂精矿进口量亦有所增加,锂辉石精矿进口价格接连下调。在碳酸锂自身基本面上,7月份我国碳酸锂产量同、环比皆有增长,进口量同、环比也皆有所增长。需求端来看,目前材料厂排产暂无明显回暖迹象,动力电池厂装机量有所下滑,新能源汽车7月份国内销量环比有所下滑。因此8月份碳酸锂市场仍维持供给产能增速较高、需求延续弱复苏的局面。
上海钢联锂业分析师李攀也认为,“碳酸锂下半年供给端增量较多,预计价格仍有下行空间,传统的‘金九银十’或落空。”
长期来看,对于碳酸锂价格市场也普遍维持看空态度。“碳酸锂价格很难再迎来大幅上涨,只要还有利润空间,我们就会及时出货,尽量把库存水平降低。”有碳酸锂厂商负责人表示,基于对未来市场的担忧,为避免积压库存,近期市场上碳酸锂供应量会迎来增长。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出人意料地暴发式增长,打破了锂资源供需的平衡局面。当时市场紧俏,大家恐慌式抢货囤货,这是造成锂价上一轮上涨的主要原因。”同时,钠电、锰铁锂等新电池技术出现,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碳酸锂用量。真锂研究创始人兼总裁墨柯认为,未来碳酸锂价格很可能进入新一轮持续下行的通道。
据华泰证券研报测算,2023~2025年,全球锂资源过剩量预计将分别为7万吨、25万吨和31万吨,占各年需求量的7%、17%和16%。
可见,无论当前还是未来,业内普遍预计碳酸锂供给过剩压力将持续。“抢矿”成功的企业将因上下游一体化的成本优势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全产业链效益。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用以下格式注明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