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不是万能的!没有长时储能是万万不能的!液流长时储能技术缺口依然较大!
发布时间:2023-10-12 来源:未知     分享到: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对储能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储能不是万能的,将来新型电力系统,能源转型以后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储能要发挥作用,但是十分有限。深耕光储产业链十余年终端用户侧,巅峰储能十分赞同。国内全面构建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大规模、高安全以及不同时长的储能技术,其中最缺的就是长时储能技术。

业内一致认为,长时储能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产业和政策共振,长时储能需要合适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应与短时储能技术在政策制定上有所区分,类似山东省那样,出台长时储能的专项支持政策。长时储能市场越来越火。据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统计,全球投运及在建的长时储能项目,价值已超过300亿美元。近三年投资的项目若全部建成投运,长时储能装机总量预计新增5700万千瓦,相当于2022年全球长时储能总装机规模的3倍左右。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看来,即便如此火热,长时储能的发展依然不够。“构建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大规模、高安全以及不同时长的储能技术,其中最缺的就是长时储能技术。”长时储能已由“边缘”进入赛道中央,但目前,各细分技术均有自身局限,产业规模化发展面临不少挑战。

长时储能需求巨大
长时储能的走红不是偶然。巅峰表示,在碳中和时代,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不同时长的规模化、高安全储能技术。基于此,储能将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整个产业本身就备受关注。

“风电、光伏发电技术发展很快,成本持续下降,但它们的特征是分散、间歇和不稳定。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有时不得不弃风弃光,抑制了风、光的实际利用水平。储能恰恰可以平滑能量波动,提升风、光实际利用率。”赵天寿表示,到实现碳中和之际,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预计从现在的4%升至60%,装机规模相应达到50亿千瓦。“按照20%-50%的配储策略,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至25亿千瓦,这个量大大超过了目前的煤电装机总量。可以说,碳中和时代对储能的需求非常巨大。”

除了增量,“双碳”目标还对储能发展提出质的要求。“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要求非常苛刻,包括高安全、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长寿命,以及没有资源和地域限制等多个方面。”赵天寿强调,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风电光电均存在不稳定性。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对储能进一步提出高要求,其中尤为需要长时储能。

赵天寿解释,风、光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占主导,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能量输出存在长周期波动,很可能出现长时间间歇,与用能需求不匹配。“在数小时、数天甚至跨季节时间范围内,为避免发生供电间断,长时储能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文件,现已明确要求开展长时储能关键技术攻关。”
技术缺口亟待补齐
从当前类型来看,主流储能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不同路线。“然而,这些技术各有各的局限性,现阶段仍难大规模普及应用,尚无法满足所在领域的需求。”
以最为成熟的抽水蓄能技术为例,其具备规模大、寿命长、能效高等优势,储能时长从小时到天不等,早在2020年便已占到我国储能装机容量的90%。“但最大技术挑战是地域限制,风、光资源丰富的地方,不一定具备建设抽水蓄能的地理环境。而且,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较长,通常在6-8年,对环评要求也比较高。”

另一种与抽水蓄能类似的方式——压缩空气储能,在规模、时长、寿命上的表现都很可观,应用场景丰富,但其所需的储气空间大,有待进一步降本提效。

“也有不受地域限制的储能技术,比如占据电化学储能主力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响应速度快,效率也比较高。但是,锂离子电池的能量载体不像水和空气,它是不可以流动的,属于固态活性材料,在储能市场上不够灵活,成本也有待降低。”赵天寿提醒,锂离子电池要想大规模发展,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锂资源安全。要知道,锂电原料碳酸锂价格从2019年的5万元/吨,最高一度升至2022年的60万元/吨。二是大规模锂电储能电站的安全性。以韩国为例,仅2017年到2022年1月,已有34个储能电站发生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66亿韩元。”

综合对比各类主流技术,巅峰储能呼吁,当前,长时储能技术仍有较大缺口,亟需着力补齐。
液流电池有望满足需求
电化学储能可否像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一样实现长时?

从原理上说,电化学长时储能需具备两个主要因素,即可流动的能量载体和相应的能量转换装置。前者可包括氢气、甲醇、氨等燃料以及电解液,后者涵盖电解池、燃料电池、液流电池等装置。“巅峰认为,电化学流体电池易模块化、时长灵活、安全且无地域限制,适用于长时、大规模的储能,有望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提出的所有要求。”

巅峰了解到,在流体电池中,液流电池储能格外受到关注。它的能量储存在电池外面的电解液罐中,因此不存在安全问题,加上其扩展性较高,寿命是锂离子电池的3倍,所以被业内寄予厚望。对此,在《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亦有提及。该文件明确要求,实现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

“这其中,又数全钒液流电池发展最快,目前已进入商业化初期阶段了。”我国非常重视全钒液流电池发展,2019年装机规模刚刚20兆瓦,2020年已达到100兆瓦,装机量增长迅速。“但也不是没有短板,推广应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从这个角度说,电堆和电解液占到储能系统成本的80%以上,我们一直致力于提升电池电流密度,或提升电解液利用率。比如,现在电解液利用率大约只有60%,相当于40%的钒没起到作用,因此要提高电流密度。突破技术瓶颈,是抢抓储能产业机会的关键。”


这次参加“储能产学研融合发展论坛”,我觉得这个题目非常适宜。或者说储能现在在我们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大背景之下,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和全球各个国家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会前我们也在积极交流,其实从我们国务院,到国家有关部门,从5月份以来,仅就储能产业的态势、发展的前景分析、面临的问题瓶颈以及对策,已经两次委托中国工程院来提供研究报告。
从概念上来讲,我们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的转型,储能它究竟在其中是个什么定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是不是按照现在这个状态,千军万马大家浩浩荡荡都在做储能行不行?风险在哪里?还有一个,新型电力系统实际上从技术层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在解决新型电力系统,特别是对于近来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是不是就以储能来应对?
现在我经常听到社会上关于碳中和有两个解决方案,一个解决方案叫“风电、光伏加储能”,这将来就可以实现,还有一个解决方案是“不排斥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但是利用CCUS,烧煤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把它捕集、封存、利用不就没了吗!”“风电光伏随即波动,把它储起来在家里挂到网上不就行了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都是外行的话,都是很不专业的概念,他不懂电是什么。
电力是电子的运动,速度是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是人类科技和工程领域带给人们生产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一个极大的创新。而这样一个系统,它也是物质转换从电源侧电荷的产生,到电荷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光、热、做功)把它用掉,是在光速的速度下瞬间完成的,比如我们现在产生的声音、产生的灯光耗了能量,这个能量也可能是张家口的某个风机、北京某个燃机或者燃煤发电机,它瞬间的能量瞬间消纳,两清没了,就完成。为什么?电荷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是难以大量的堆积,注意我说的,是“难以大量的堆积”,这就是储能。
有人说:你要不要这么悲观?我们现在手机用的不就是储能吗,还有这储、那储。我说:对,我期待把这个储能问题解决掉,但是“量变”和“质变”是哲学的基本概念。没辙的时候我就讲:水可以储吗?当然可以!矿泉水储水,水库储水,都可以储。但是从大禹治水开始,就拿最近北方出现的北京地区的洪水,储得了吗?储不了了,那就疏导、排洪、疏通。
所以对储能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储能不是万能的,将来新型电力系统,能源转型以后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储能要发挥作用,但是十分有限!
真正解决问题的手段是什么?就是这个“源网荷”,我不大赞同讲“源网荷储”,面对“源网荷”,同时,“储”它本身,当你被充电的时候是个“荷”,放电的时候你就是个“源”,我认为“源网荷”就够了。“源网荷”这样一个电力系统,通过我们数字化、信息化,特别是智能化,叫“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这样一个动态的,都不知道怎么去平衡、运作的,来形成的系统那才是一个新型电力系统。
所以我这里先说了一下新型电力系统,关于新型电力系统,我们都知道几次工业革命带来能源革命,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列出一堆,实际上它融合到一起是个整体,首先它有清洁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这些东西才是我们将来新的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内涵。
当然,我们的现状,中国的能源现状和欧美国家没法比的,用一句话——我们仍然处在一个“煤基能源的时代”,和欧美相比落后了近70-80年,欧美的油气替代煤炭的能源革命已经完成,而我们现在不大可能完成这次能源革命,所以现在我们使用着全球二分之一以上的煤炭,占到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同时,我们也排放了近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这是我们的国情。
有人讲,我们国家“富煤贫油少气”,我说:错了,我们落后了一个时代!美国、俄罗斯的煤炭比我们丰富了不知道多少倍!第一次工业革命,1950年时美国的煤炭占多少?现在美国用的煤炭占比和它上个世纪50年代差不多,它的增量是什么?是石油、天然气。这些年来,现在美国主体是石油、天然气,后来发展核能,它是站在这样一个能源结构上实现“双碳”。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到目前为止,煤炭在能源消费当中还是在50%以上。
因此,我们要面对我国的国情,大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多种能源综合化。特别是对煤炭,是我们很长时间依赖的能源品类,这不是感情问题,“双碳”不是七手八脚把煤炭干掉,包括党中央现在也大力地讲,一定要把煤炭这篇大文章做好。
所以这些年国家能源政策不断调整,更加务实,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特别是包括今年7月份深改领导小组二次会议,这里面再一次提出:“我们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刚才各位领导也讲到了能源安全。现在我们把它称之为“能源转型的二十字方针”,这里特别强调了几点:
第一个强调“安全充裕”,是安全、充裕,而不是捉襟见肘,我们现在整体能源供给能力建设不错,但时不时就出事了,今年夏天部分地区缺电,保供很困难。哪怕一个小时,你也必须得充裕。
第二个强调了“经济高效”,谈技术的时候不要扔掉经济性,现在这个社会上一会儿氢能,一会儿储能,一会儿这,一会儿那,一会儿CCUS,我说你算算经济账再说,火电厂能不能全面配上CCUS?现在一千多、两千的煤价,全国有80%的火电厂是在亏损的情况下。还有人说CCUS,我说煤价再翻一倍能行吗?这不是胡说八道嘛。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技术经济”?抛开经济谈技术,那叫胡扯。所以我们必须考虑供需协同,而发展的方向是“灵活智能”。
我们大家可以看看储能,大家不要误解我:刘院士好像对储能有意见。丝毫不对,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叫产学研融合,让储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像下一盘象棋一样,不是不喜欢“車、马、炮”,而是很好地把它调遣好、派上用场,把这盘棋赢了,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整体储能是篇大文章,有着很大的前景,我们梦想安全、高效、经济这样的储能技术,如果我们攻克的话,那我们实现这个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就非常理想。
从全球来看,2022年投运储能项目规模已达到2.4亿千瓦(这个2.4亿千瓦我也没考证这个数,究竟包括了什么?咱们之后再说)。新增规模3000万,比2021年翻一番,重点是中国、欧洲、美国新增规模占比分别为36%、26%、24%,说明发展态势不错。
但是为什么要谈新型储能?就是传统的储能不算。比如我们抽水蓄能,这不应该列入新型储能。
我们重点看电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目前是增长的主体,2022年全世界电化学储能的装机达到4500万千瓦,增长率达到80%,其中锂电池占主导地位。这个数大不大啊?我觉得微不足道!你知道世界装机是多少、电量是多少,看起来好像这个数字很大,其实是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当中,在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过程当中,新型储能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显著的作用,中央报告里就这样显示的,相当于长江水弄了几个装矿泉水桶的,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将来能起多大作用且再说,将来这些储能可以装在哪里?可以装在源侧。
比如国家的政策说“风光配储”,我也老批他们,我说:配它干什么?这不是瞎胡闹么,如果2块钱,储起来花1块钱,你算过这个账吗?网侧说建储能电站,建它干什么?要调峰。调多长时间?有多大本事?
我考察不下5个这样的调峰电站,我说你把这几个月调峰电站运行的数据调出来,它调不出来,有的很尴尬,基本没用,用的话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不用可能也对。
现在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特别是欧盟国家,两个地方用得比较多,一个是用户侧,因为像美国,我们可能储能好多出口,在美国出口不错,它电价是市场价,有的甚至相差十倍甚至百倍的电价差,就是在极端的电价情况下电价飙涨。这时有些用户,比如有一个大商场,它有很多空地,就建几千瓦时的储能电站,在提高电价的时候我不用你的,我用我的储能电站,坚持过这24小时、8小时,它有回报、便宜、商业化。
还有一些分布式的屋顶光伏,配上储能以后成为自己的一个相对稳定的供电系统。所以在需求侧的应用要远远好于在网侧和源侧。这样的一些问题,有时候我们调研可能也不够,一股脑地凭概念出发,“风光配储”这个路径肯定不是一个正确的路径。这个微量分布到世界各国真是微不足道。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包括现在的沙戈荒滩等等,是不是一定要依赖于更大规模的新型储能?根本没有论证!我在好几个场合讲过:你论证过吗?投资多大?运营成本多高?这都有待于我们深入探讨。因为论坛嘛,咱们讨论点问题,哪怕我们也没有给出答案。
所以我们国家现在一共是新型储能870万千瓦,整个储能1805万千瓦时,这当中当然是锂电池占了绝对的优势。从技术路线和造价来看,这里有这么一些数据,这还不是关键,我们看到它的成本造价也会随着技术的成熟逐步有所下降。这是刚才我谈到的,我们首先从近期、长期、远期来看,一定要把储能的定位搞清楚。
首先,我们希望储能能够促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消纳。以沙戈荒基地为例,现在“新能源配火电、配抽蓄”,这样必要的电化学储能配比是需要的,但是要搞清楚配多少、怎么用。
第二个是支撑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谈到电网的安全稳定性,这是天大的事情,我们在一些场景谈过,电网的安全稳定,储能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特别是近期以来,我们做了这方面的实际研究和应用,比如在宁夏的电厂搞了一个1.24兆瓦的飞轮储,用来干什么?用来解决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个系统投入之后,运行快2年了,第一,有效解决这个厂原来一次调频考核不合格的问题,由亏损变成了盈利,而且短短3年左右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我们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飞轮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我把它比喻成什么呢?就像治病一样,对症下药!他刚好有这个病,不是买了特别贵的药,就是这个药上去以后,把这个病治好了。所以现在又在扩大规模,进一步把它在别的几个厂做得更大。昨天打电话,说我们这个项目评奖刚刚获得一等奖,还没评完呢,说排名第一,大家高度赞扬。说明这个东西有用:经济性、可靠性、有成效!所以任何技术必须是这样去做。再一个是保障用户灵活高效的用电。
新型储能发展技术从技术需求来看,我们应用的场景、储能规模、储能时长以及应用地区,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就是对于其他各类技术,因为储能是个家族,大家一定要知道,一说储能,刚才说到抽蓄、飞轮、压缩空气,甚至储热、制氢、生物质燃料等等,穷尽这些技术有效加以融合,在电化学储能中除了锂离子电池、液流等等,动电池和电力基储能要求应该不一样,放在车上的电池要求体积小、能量密度高,要是放在沙戈荒里的储能箱子,要求价格合理、安全可靠、不要着火,你体积大就大,这有的是空间,所以这是技术路线的选择。
我们要对新型储能技术举行示范工程,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工程示范的过程当中,才有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凭空来坐而论道。这当中,我们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一定要把技术攻关解决重大难题放在首位,核心还是要围绕着低成本、高安全和规模化。
把储能放在我们这个新型电力系统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放在哪里?“源”、“荷”、“网”三个地方往哪里放?
第二个,储能的品类,电化学、抽蓄、压缩空气、飞轮等等纵横交错。那么核心要素是两条,一是安全性,二是经济性,要是把这几点抓住,我们的工作就是有成效的,就会取得刚才说到的“二十字方针”——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

最后新型电力系统就是结构新,它形态是革命性的,同时,从它的感知、检测、控制、运行都必然走向全面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来源:巅峰储能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