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联系我们
|
EN
首 页
关于我们
协会简介
会长致辞
协会章程
发展战略
组织机构
理事会
大事记
联系我们
分支机构信息
行业分会
专业委员会
企业动态
产品展示
新闻中心
协会动态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市场信息
政策法规
宏观聚焦
团体标准
行业标准
技术园区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行业交流
企业调研
会展信息
宣传专题
直播会议
党建工作
党委文件
学习园地
两会专题
网上服务平台
前沿科技
数据统计
协会刊物
钾盐熔盐行业月报
设备厂商服务
协会行业内刊
无机盐产品大全
文件共享
会员社区
会员分布
会员单位
会员风采
摄影采风
会员系统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宏观聚焦
政策法规
宏观聚焦
团体标准
行业标准
技术园区
农村农业部关于印发《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和《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1-11 来源:未知 分享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健全化肥农药减量化机制,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和《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农业农村部
2022年11月16日
附件:
附件1 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docx
附件2 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docx
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
201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作物化肥用量持续下降、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需要持续推进科学施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一、现状和形势
各地深入推进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科学施肥理念不断强化,科学施肥技术不断创新,科学施肥措施不断落地,为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化肥用量连续下降。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农用化肥施用量连续6年保持下降。2021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191万吨(折纯)、比2015年减少13.8%。二是施肥结构更加优化。制定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氮肥定额用量,分农时分作物发布科学施肥技术意见,指导科学选肥用肥。氮磷钾施用比例由2015年的1:0.53:0.36调整到1:0.49:0.42,控磷增钾效果明显,复合化率进一步提高。三是施肥方式不断改进。推广应用高效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配方肥占三大粮食作物施肥总量60%以上,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得到基本遏制。四是化肥利用率明显提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模式,2021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五是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强化有机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登记管理,将大量元素水溶肥料等7类肥料由登记改为备案,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查,加强肥料标准体系建设,引导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对化肥减量增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稳粮保供任务更重。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投入品减量化,既要将不合理的化肥用量减下来,也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减量化工作面临新挑战。二是绿色发展要求更高。促进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方式绿色化,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力推进化肥减量化是必然要求。三是科学施肥需求更迫切。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经营主体施肥不均衡还较为突出。化肥品种相对单一、氮肥磷肥不合理使用、中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尚未解决。有机肥资源还田率偏低。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化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科研推广管理全行业协同、生产使用评价全链条推进,加快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着力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绿色施肥,推进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多元替代,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强化创新在化肥减量化中的支撑作用,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动科技集成创新,突破一批重大瓶颈问题,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
——科学施肥,多元替代。坚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避免过量施肥、盲目减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推广应用新型肥料,推进绿肥种植和秸秆多样化还田,挖掘土壤养分有效性,减少化肥用量。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生态治理压力大的区域为重点,针对突出问题,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化。
——创建模式,构建机制。加强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创建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统测统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农化服务,探索构建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等长效机制。
——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夯实科学施肥公益性基础。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主力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汇聚化肥减量化合力。
(三)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化肥减量化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着力实现“一减三提”。
——进一步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到2025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更加合理,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稳中有降。
——进一步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有机肥资源得到有效合理还田利用,到2025年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持续推进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制定配方等基础性工作,到202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机具,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到2025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
三、技术路径和区域措施
(一)技术路径
一是“精”,精准施肥减量增效。夯实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精准制定发布肥料配方信息,提高配方肥、专用肥施用比例,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
二是“调”,调优结构减量增效。加大绿色技术和投入品的研发推广力度,优化氮、磷、钾配比,调整养分形态配合,促进高效吸收。针对性补施中量和微量元素,减轻缺素症状。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
三是“改”,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改进传统的表施、撒施、大水冲施等施肥方式,研发先进适用的施肥设备,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侧深施肥机等高效施肥机械,配套缓控释肥料和专用肥料,转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用量。
四是“替”,多元替代减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生物固氮等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动有机无机结合。通过耕层调控、微生物活化等技术,激发土壤养分有效性,替代化肥投入。
五是“管”,科学监管减量增效。健全覆盖肥料生产、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制度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推行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管理,分区域、分作物、分农时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引导农民把施肥量控制在合理区间。
(二)区域措施
东北地区。施肥原则:限氮、限磷、控钾,补充钙、镁、硫、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
主要措施:实施秸秆还田和粮豆轮作,增施有机肥;推广机械深施技术,适时适量追肥;在土壤水肥保持能力强和地膜覆盖种植区,推广一次性施肥技术;风沙土、酸性土区域补施钙镁肥,土壤pH值高、产量水平高、缺锌区域增施锌肥,长期施用氯基复合肥区域适当改施硫基复合肥或含硫肥料;玉米推广高效缓控释肥料深施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稻推广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适量增施硅肥,大豆、花生推广接种根瘤菌剂,增施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
华北地区。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补充硫、镁、锌、铁、锰、硼等中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开展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实施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合理调控钾肥用量;大力推广配方肥和增效肥料,加强小麦水肥耦合、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全程配套,提升玉米种肥同播作业质量,注重周年磷肥调控;大豆、花生推广接种根瘤菌剂,增施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蔬菜、果树强化有机无机配合,推广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控制化肥用量;施用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发展果园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长江中下游地区。施肥原则:分区控肥、调优结构,适量减氮、控磷稳钾,优化运筹、调整形态,补充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试行氮肥定额制、施肥台账制;大力推广作物专用肥、配方肥、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机械深施、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到位率;在适宜区域发展冬闲田绿肥,推广果园、茶园绿肥种植;油菜基肥深施或种肥同播,适量补充硼肥;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轻简化施肥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果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华南地区。施肥原则:稳氮为主、兼顾减量,减磷补钾,补充钙、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试行氮肥定额制;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配方施肥、机械深施、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到位率;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白云石粉、含硅碱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在适宜区域发展冬闲田豆科绿肥;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轻简化施肥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果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西南地区。施肥原则:减氮、减磷、调钾,配合施用镁、硼、锌、铁、钙等中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粮食作物大力推广配方肥、专用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和秸秆还田技术到位率,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种植;蔬菜、果树注重有机无机配合,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发展果园绿肥种植,注重应用新型肥料,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控制化肥用量;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含硅碱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
西北地区。施肥原则:以水定产、测土施肥,稳氮、控磷、调钾,合理配施硫、锌、硒、钼等中微量元素。
主要措施: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和秸秆还田技术到位率;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盐碱地和沙化土壤;在雨养旱作区推广缓控释肥料和配方肥,扩大机械深施面积;在灌溉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作物专用肥,控制氮肥磷肥用量。
四、重点任务
(一)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行动。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促进深化提升和推广落地。打基础。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时更新施肥参数,修订养分丰缺和施肥指标体系,精准制定肥料配方。强服务。创新高效测试方法,探索现代营养诊断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等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探索作物专用肥套餐制配送、植物营养全程化管理、智能配肥“云服务”等一体化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促落地。深入开展农企合作,有效联结肥料生产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肥料生产企业按肥料配方生产配方肥、作物专用肥,探索公益性与经营性融合互补的服务模式,促进配方肥落地。
(二)“三新”集成配套落地行动。结合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新技术。强化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实施养分综合管理,因地制宜推广营养诊断、根层调控和精准施肥等技术,实行有机无机配合,促进养分需求与供应数量匹配、时间同步、空间耦合。新产品。加强绿色投入品创新研发,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积极推广缓控释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增效肥料和其他功能性肥料,准确匹配植物营养需求,提高养分吸收效率。新机具。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机械深施注肥器、侧深施肥机、喷肥无人机、水肥一体化设施、有机肥抛洒机等高效机械装备,减少化肥流失和浪费。
(三)化肥多元替代推进行动。统筹利用有机肥资源,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动有机无机结合。种养循环。以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为突破口,开展种养对接,以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堆沤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促进有机无机结合。绿肥种植。在光热和水资源适宜的区域,大力发展绿肥种植和果园生草,采取自然覆盖、刈割覆盖或翻压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投入。秸秆还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覆盖、翻压、堆沤、生物反应堆等方式还田利用。合理轮作。优化种植制度,推广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轮作、间套作,接种根瘤菌剂,促进生物固氮。
(四)肥效监测评价行动。构建施肥效果监测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化肥减量化成效。布网点。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对象,建立农户施肥情况调查点和肥料使用效果监测点,创新数据采集手段和机制,开展调查监测,掌握一手数据。建平台。搭建科学施肥数据管理平台,在深入挖掘农户调查、测试化验、田间试验、效果监测等数据基础上,系统整合化肥生产流通等相关信息来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为科学施肥“云服务”提供支撑。评效果。优化评价参数,建立部省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化肥减量化效果。
(五)宣传培训到户行动。强化肥料知识与施肥技术宣传培训和推广,促进科学使用。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百县千乡万户”科学施肥培训行动,采用国家、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四级联动,科研教学、行业协会、肥料企业三方互动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发挥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和省级专家团队技术支撑作用,组织开展“百名专家联百县”科学施肥指导行动,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宣传引导。开展科学认识化肥作用、促进绿色发展专题宣传,编印科学认识化肥挂图、化肥合理使用手册、有机肥料施用指南等资料,征集总结化肥减量化典型案例,在平面媒体和新媒体集中报道,用真实案例提升宣传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农村部成立由部领导任组长的化肥减量化行动协调指导组,部内有关司局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各省(区、市)成立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压实工作责任。落实“部门指导、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层层落实属地责任,将化肥减量化的主要任务分解到年度,细化到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法制保障。开展肥料立法调研,积极推进肥料领域立法。推动肥料管理衔接,有效串联起肥料生产、登记、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肥料行业管理机制。
(四)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与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化肥减量化稳定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探索建立粪肥科学还田利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五)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教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组织开展绿色投入品、新型施肥技术等研发创新,集成一批技术模式,加快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
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
推进农药减量化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要求,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和形势
农药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用重大,但不科学、不合理使用也会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农药使用量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十三五”期间年均农药使用量(折百量,下同)27万吨、比“十二五”期间减少9.4%,2021年农药使用量24.8万吨、比2015年减少16.8%;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6%、比2015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2.4%、比2015年提高9.4个百分点。同时,农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国登记的低毒微毒农药占比达85%以上,高活性和环保型新品种市场份额逐年增大。在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危害、保障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实现了农药减量预期目标。
“十四五”期间,农业发展进入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对农药减量增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要推进化学农药减量,迫切需要强化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迫切需要建立农药使用监管制度,规范农药使用行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迫切需要转变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病治虫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持续治理。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扎实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加快转变防控方式,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关键环节,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形成环境友好、生态兼容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强化科学安全用药指导,在有效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基础上,努力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化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减药与保产统筹。着力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做到防效不降低、减药不减产,统筹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与农药减量增效。
二是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着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全程绿色防控和科学安全用药,在保障农业生产数量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减少农药残留污染。
三是坚持生产与生态协调。着力减少农药对环境和有益生物的不良影响,在有效防控病虫害、护航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农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是坚持节本与增效兼顾。着力优化防控技术,集成推广简便易行、成本适度、防治有效的技术模式,更加注重减药节本和增产增效的有机统一。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生态包容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农药使用品种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化学农药使用总量保持持续下降势头。
——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单位播种面积化学农药使用折百量,下同)力争比“十三五”期间降低5%;果菜茶等经济作物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力争比“十三五”期间降低10%。
——病虫害绿色防控:不断优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高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理化诱控产品使用量,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以上。果菜茶优势产区生产基地、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基本全覆盖。
——病虫害统防统治:创新防治组织方式,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粮棉油糖等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本全覆盖。
三、技术路径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坚持分类施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在“替、精、统、综”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替”,即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高效低风险农药替代老旧农药,高效精准施药机械替代老旧施药机械。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活性高、单位面积用量少的高效低风险农药及其水基化、纳米化等制剂,淘汰低效、高风险农药品种;推广应用高效节约型施药机械,逐步淘汰老旧施药机械,提高农药利用效率。
二是“精”,即精准预测预报、精准适期防治、精准对靶施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预警,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和水平;加强抗药性监测治理,推行对症选药、轮换用药、适期适量用药;推广靶标施药、缓释控害、低量喷雾等高效精准施药技术,提升防控效果。
三是“统”,即培育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统防统治。加大力度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多种形式的防控作业服务,推进防治服务专业化。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创造利于高效植保机械作业的农田环境条件,促进统防统治规模化发展。
四是“综”,即强化综合施策,推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转变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因地制宜集成推广生态调控、免疫诱抗、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同时,加强农药经营环节监管,严厉查处违规销售禁限用农药和误导生产者用药行为。
四、重点任务
(一)病虫监测预报能力提升行动。聚焦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和经济作物常发病虫害,推进监测预报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加密布设基层监测站点。在重大病虫害发生源头区、迁飞过渡带、重发区和边境高风险区加密布设监测站点,增配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设施,提升实时监测、持续追踪和早期预警等末端发现能力。加快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化监测、网络化传输、模型化预测,提高病虫情自动感知能力。推进精准预测预报。完善测报技术标准体系,规范监测调查和预报发布行为,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准确研判发生态势,提高指导防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升行动。立足农药减量增效,分区域、分作物建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速集成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生态调控措施。优化作物布局,因地制宜推广抗性品种、健康栽培、轮作倒茬、深耕除草等农艺措施,控制病虫害发生。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推广应用天敌昆虫、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和发酵生物农药,逐步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合理采用理化诱控技术。采用灯诱、性诱、色诱、食诱等诱集技术,推广地膜覆盖除草、防虫网避害等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行科学安全用药。推广防效好、用量少的高效低风险农药,指导轮换用药、交替用药及遵守安全间隔期用药,提高农药使用效果、效率。强化示范引领。按照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标准,建成500个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绿色防控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进行动。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治组织形式。培育专业化防治组织。在粮棉油糖主产区、果菜茶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购买服务等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发挥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防病治虫主力军作用。打造统防统治百强县。在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主产区,按照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的标准,建成300个统防统治百强县,引领统防统治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升统防统治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推广应用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四)农药使用监测评估行动。构建农药使用监测、评估支撑体系,制定监测评估办法,为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布局监测站点。以粮食主产区和经济作物优势区为重点,建立一批农药使用监测站点,系统开展农药使用种类、使用量、使用强度、包装废弃物等监测。建立评估机制。明确农药使用评价指标,定期分析、研判农药监测数据,科学评估防病治虫效果、保产增收作用。构建监管平台。建立农药使用监测数据报告制度,优化农药统计方法,逐步建立农药使用数据监管平台,为农药科学使用、安全使用、减量使用提供支撑。
(五)安全用药推广普及行动。强化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普及推广,提高农药科学使用水平,促进减量使用。加强宣传培训。持续推进“百万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药使用知识。加强技术指导。组织专家深入一线开展巡回指导和技术培训,解决农药使用技术难题,提高技术到位率和用药水平。探索农药安全使用指导员制度。在果菜茶优势产区、粮食主产区,开展农药安全使用指导员试点,指导农民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安全用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污染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农药使用监督管理行动。推行农药经营标准门店建设,提升农药经营服务水平,依法依规加强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管,规范农药经营和使用行为。建立农药使用档案。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植大户等为重点,推行落实农药使用档案记录,如实记载农药使用种类、用量、时间、地点等信息。加强农药溯源管理。扩大农药经营标准门店试点,严格落实农药经营门店购销台账记录和限制性农药实名制购买制度,建立农药大数据平台,实现农药销售和使用可追溯。强化农药执法监督。加强农药质量抽检和市场检查,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农药行为。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农业农村部成立由部领导任组长的农药减量化行动协调指导组,部内有关司局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具体工作。各地要强化属地责任,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组建专班专人推进落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行动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方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农药减量化稳定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投入,强化病虫监测预警经费保障,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科学用药,促进农药减量增效。
(三)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对生产亟须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揭榜挂帅”和联合攻关,加强绿色农药新品种的创新创制。分区域、分作物成立专家组,充分发挥科研教学推广等专家的支撑保障作用。引导教学科研机构、农药械生产企业和行业协会(学会)发挥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强化新产品、新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化学农药减量化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意义,争取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农业生产者的配合和参与,营造全社会推进农药减量化良好氛围。
来源:农业农村部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