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与复肥》|我国磷矿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磷矿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胡 敏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
[摘 要]磷矿作为磷化工的主要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介绍近5 年来我国磷矿产业的现状,并对未来磷矿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国磷矿丰而不富,且分布不均,2022年磷矿储量为36.9亿t,云、贵、川、鄂4省储量占比92%;近5年来磷矿产量稳中有升,2022年产量达到10 811.48万t;消费量近2年增长明显,2022年表观消费量达到10 760万t,磷矿自给率100%;磷矿价格近几年开始大幅度上涨,2022年磷矿平均价格涨至1 056元/t;磷矿产业存在着较高的壁垒,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由于适合自身资源禀赋的磷矿开采技术及浮选技术进步,开采率和选矿率有效提高。我国磷资源短期内不短缺,但短期磷矿资源供应仍将偏紧;长期来看磷矿石供需将恢复正常;未来磷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链条的规划。
[关键词]磷矿;政策;储量;产量;供应;需求
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元素,磷矿是指在经济上能被利用的磷酸盐类矿物的总称,是一种重要的化工矿物原料。
1 我国的磷矿资源政策
我国对磷矿资源非常重视,从国家到产磷省份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来引领行业发展。
1.1 磷资源保护政策
磷矿作为一种分布相对集中的稀缺性矿产资源,从国家到产磷省份对磷资源都采取了保护政策。2016 年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 年)》首次将24 种矿产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非金属矿产磷位列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低品位磷矿利用,并保持开采总量不超过1.5亿t/a。
1.2 严格新建矿山准入,淘汰小型落后矿山
国家对新增磷矿开发进行限定规划。云南、贵州、湖北、四川主要产磷大省已经下发明确文件,新建磷矿开采装置生产能力必须大于50 万t/a,关闭、淘汰小型矿山,逐步提高大中型矿山比例,采矿权总数进一步减少。
1.3 鼓励中低品位磷矿资源、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2019 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明确指出,硫、钾、硼、锂、溴等短缺化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磷矿选矿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中低品位磷矿、萤石矿采选与利用,磷矿、萤石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列为鼓励类条目。
1.4 鼓励磷石膏综合利用
利用硫酸分解磷矿会产生大量磷石膏,磷石膏的堆存和利用是制约磷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家非常重视、鼓励磷石膏综合利用,近两年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下发文件,推动磷石膏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此外,产磷省份也先后出台了磷石膏相关的地方性政策,贵州、四川德阳制定了“以渣定产”的政策。到2025 年贵州、安徽、四川磷石膏利用率要求达到100%,湖北磷石膏要全面实现无害化。
2 我国磷矿产业发展现状
2.1 磷矿储量及其分布
全球磷矿基础储量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统计,2022 年全球磷矿基础储量在720 亿t 左右。全球磷矿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摩洛哥、中国、埃及等几个国家,其中摩洛哥储量为500 亿t,占比约为70%;我国磷矿储量居全球第二,储量为36.9 亿t,占比为5%;储量在10 亿t 以上的国家有10 个,合计储量为662亿t,占全球总储量的92%(见图1)。
图1 2022年全球磷矿储量分布
注:数据来源于USGS。
随着资源勘探工作的推进,我国磷矿储量整体呈现出上涨态势。据自然资源部统计,2018 年我国磷矿储量为31.9 亿t,2022 年我国磷矿储量为36.9亿t(见图2)。
图2 2018—2022年我国磷矿储量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部。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磷矿主要分布在扬子成矿省。扬子成矿省的磷矿主要位于龙门山、大巴山-鄂西、滇东-川西南、湘黔、湘东、浙西-赣东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均在这一成矿省内。根据自然资源部统计,2022年我国磷矿储量主要分布在云、贵、川、鄂4 省,储量占比分别为36%、25%、18%、13%,4省储量总和占比为92%。
与国际磷矿资源相比,我国磷矿资源具有富矿少、开采难度大等特点。一是富矿少,贫矿多。我国磷矿平均品位(w(P2O5))约为17%,远低于摩洛哥(33%)和美国(30%)。我国品位大于30%的富矿储量只有3.6亿t,不到总储量的10%,全部分布在湖北、云南、贵州、四川。二是难选矿多,易选矿少。我国沉积型磷块岩约占保有资源储量的85%,且大部分是中低品位矿,除少数富矿可直接作为高浓度磷肥生产原料外,大部分需经选矿才能利用。
2.2 磷矿产量
我国从2016 年开始将磷矿列为战略性资源加以保护,每年产量控制在1.5亿t以下,并对新增磷矿开发进行限定规划。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的磷矿开采量基本都在1 亿t 左右,约占全球开采量的50%,消费量和开采量基本匹配。从近5 年的磷矿产量走势来看(见图3),我国磷矿产量呈现出稳中有增的态势,较好地满足了国内需求。
图3 2018—2022年我国磷矿产量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从图3可以看出,2021年以来我国磷矿产量明显增长。主要原因:2021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矿山开采进一步规范、一些磷化工项目陆续投产,磷矿整体需求量出现了增长,磷矿的国内供应多次出现局部时段、局部区域供应紧张的情况,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我国共有9个省份生产磷矿,除云、贵、川、鄂4个主要产磷省份外,河南、湖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均生产磷矿。与磷矿资源禀赋相同,磷矿生产也呈现出高度集中。2022 年云、贵、川、鄂4 省磷矿总产量为10 549.66 万t,占比高达约98%。湖北是磷矿生产第一大省,磷矿产量占比为48%,云南、贵州、四川紧随其后,磷矿产量占比分别为24%、19%、7%。虽然湖北磷矿储量不是第一,但是近几年开采量较大,主要原因是湖北地处中部,交通便利,磷化工企业较多,下游产品对磷矿的需求量和磷矿贸易量均较大。
2.3 磷矿消费
磷矿石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除中国之外,全球其他国家磷矿产量、贸易量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2022 年全球共生产磷矿2 亿t,贸易量约1 000万t。在全球磷矿贸易量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实施磷矿出口限制,2023 年我国实行磷矿出口许可证管理。近5 年,我国磷矿出口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不足产量的0.5%(见表1)。
表1 2018—2022年我国磷矿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及表观消费量 万t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海关总署。
从近5年磷矿产量、表观消费量来看,我国磷矿自给率达到100%,能完全满足国内磷化工产业需求。从表1可以看出,2021—2022年,在新能源巨大的需求预期以及磷酸铁及其配套的湿法磷酸净化装置陆续投产下,磷矿消费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根据测算,2021 年之前,我国磷矿实际消费量在8 000万t/a浮动,2021—2022年实际消费量增长至约9 000万t/a。
磷矿下游产品为各种含磷的终端产品,以磷复肥、饲料级磷酸钙盐、有机磷农药、磷酸铁锂、精细磷酸盐等产品为主(见图4)。磷化工产品应用端包括农业、工业、畜牧养殖业、新能源等行业。
图4 我国磷化工足迹
磷矿资源在磷化工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测算,磷矿石在主要磷化工产品成本中平均占比达40%~50%,是企业成本竞争的关键要素,尤其是近些年,在磷矿资源供应略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磷矿石在磷化工产业链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出。
2.4 磷矿价格
我国大部分磷矿用于生产磷肥,在众多磷化工产品中,磷肥是附加值最低的产品,因此磷矿的价值(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低估。在2021 年之前,我国磷矿价格长期维持在300~500元/t。
2021 年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磷酸铁锂电池需求量增加,从而带动磷矿需求增加。未来5年磷酸铁锂行业对磷矿需求量占比将达到10%以上,巨大的需求预期和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再叠加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粮食价格上涨,使得磷矿价值被重新评估。2021 年以来我国磷矿价格出现了爆发性上涨(见图5)。
图5 2018—2022年我国磷矿平均价格
2.5 竞争格局
磷矿产业存在着较高的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准入壁垒,自从磷矿被纳入战略性矿产资源之后,受到了国家以及产磷省份的管控。我国对磷矿采选实行严格的行政许可制度,采选企业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和办理各项相关手续,并在采矿许可证规定范围内进行规范开采。二是资源壁垒,我国磷矿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云、贵、鄂、川4省,且磷矿资源具有贫矿多、富矿少的特点,若生产地距离原材料产地较远,将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力。三是规模壁垒,云南、贵州、湖北、四川已经下发明确文件,新建磷矿装置生产能力必须大于50 万t/a,近几年新建矿山全部是大中型矿山,平均设计生产能力达到150万t/a以上。四是资金壁垒,磷矿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项目建设、设备投入以及安全环保等各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般来说新建的矿山需要3~5 年进行环保建设才能投产,且建成后需1~2 年才能完成产能爬坡。五是安全壁垒,与其他行业相比,矿山开采尤其是地下开采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这也决定了只有拥有实力和技术优势的磷化工头部企业才有能力进行扩产和开发。
从磷矿生产企业来看,磷矿生产呈现出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高的特征,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目前我国没有专门从事磷矿生产贸易的企业,一般都是通过延伸下游产业链发展成为磷化工企业(见表2);另一方面,近几年下游磷化工企业积极向上延伸磷矿产业链条。
表2 2022年我国主要磷矿生产企业磷矿产能及主要产品
注: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
由于磷化工企业布局产业链的一体化,大部分企业磷矿以自供为主,且随着磷化工企业产业链延伸,对自有磷矿石的需求逐步攀升,国内磷矿贸易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如在产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四川川恒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磷矿石外销占比已经从2021 年的42.5%缩减至2022 年的26.5%。与此同时,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从2021年7月份开始,不再对外销售磷矿石,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贵州磷化)的磷矿外销量也在扩产项目不顺利的影响下出现了缩减。
另外,各省市也加强了对自身磷矿资源的保护力度。如湖北宜昌的磷矿产量以政府下发的“矿票”来核定,近几年“矿票”量一直稳定在2 000万t/a 左右,但是下游产品需求量却持续增长;贵州磷矿产量实施“以渣定产”,并用行政手段严格控制磷矿出省量等。企业惜售、政府实施区域保护,磷矿石供给偏紧,主矿区企业优势进一步凸显。
2.6 生产技术
从2018 年到2022 年,以贵州磷化为代表的磷石膏充填无废高效开采技术和以贵州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矾山磷矿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尾矿充填技术的推广,使我国磷矿地下矿山4年来开采回采率又提高了1百分点;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低品位胶磷矿正反浮选工艺,以湖北宜化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重介质选矿技术推广,特别是以湖北宜化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光电选矿技术在磷矿选矿方面成功应用,使我国选矿回收率提高1.5 百分点,同时降低了入选磷矿品位,盘活大量中低品位磷矿资源,提高了我国磷矿资源的保障程度。
3 我国磷矿产业发展趋势
3.1 磷矿资源短期之内不短缺
从目前探测的磷矿储量、资源量来看,全球乃至中国磷矿的储量比较丰富,且随着找矿工作推进,全球、中国的磷矿储量和资源量仍将持续增加,磷矿资源短期无迫在眉睫的短缺。但是我国磷资源禀赋(富矿少、贫矿多、难开采等特点)决定了我国磷资源保障关键在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
3.2 短期磷矿资源供应仍将偏紧,长期供需将恢复正常
从供应量来看,未来影响磷矿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一是磷矿产能建设周期较长,未来几年新建产能相对较少。截至2022 年年底,未来5 年在建/拟建磷矿产能将达到3 450 万t/a(不含探矿权工程),但是由于磷矿产能建设周期较长,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预计到2025 年新建投入正常生产的产能将不足1 000万t/a(见表3)。二是政策因素对磷矿开采的限制。国家层面,规定磷矿石年产量不得多于1.5亿t;产量大省分别颁布了限制开采的政策,如淘汰50万t/a以下的矿山、2025 年宜昌磷矿开采量控制在1 000万t等。以上两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2~3 年,我国磷矿产量难以大幅度提高。
表3 2023—2026年在建/拟建磷矿产能情况
注:①探矿权。
从消费层面来看,下游产品对磷矿石的需求增量超过产量增量将导致磷矿石短期之内仍面临紧缺的局面。从磷矿石最大消费品种磷肥来看,在“化肥需求零增长”政策的推动下,磷肥需求量长期仍将继续减少,但是未来两年全球、中国磷肥需求将出现疫情之后的恢复性增长,因此磷肥对磷矿石的需求量将保持稳中略升;从需求增量来看,2022年全行业大举进入新能源、精细磷化工领域之后,行业新增产能投产,磷矿石短期需求增加,下游产品的需求增量明显超过磷矿石产量的增长,或将导致磷矿石整体供应偏紧。
长期来看,随着磷矿新产能陆续投产,下游产品产能逐渐进入稳定期,我国磷矿石产需调整平衡之后将再次进入供需平稳时期。但磷矿价格或将继续保持在相对高位,未来拥有磷矿资源的磷化工企业优势更加明显。
预测,未来5年我国磷矿进出口量仍将保持目前的数量,预计进口量在10 万t/a 左右,出口量为50 万t/a 左右,产量、表观消费量则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见图6),其中2023—2024 年磷矿市场略显紧张;2025—2027 年,市场供需进入相对稳定波动期。磷矿表观消费量与实际消费量相比偏大,考虑到期末库存,2023—2025 年我国磷矿实际消费量在9 000万~10 000万t/a。
图6 2023—2027年我国磷矿产能、产量、表观消费量预测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3.3 未来磷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链条的规划
前文所述,磷化工产业存在高度一体化的特征,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拥有磷矿资源,在拥有磷矿资源的条件下,产品链条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磷化工产品链中,磷肥是耗磷大户。在“化肥需求零增长”政策的推动及磷肥行业产能过剩的态势下,磷肥市场基本饱和。目前发展势头较好的精细磷化工产业和新能源赛道,虽然前景较好,但是市场容量有限,如磷酸铁锂产能在2023 年下半年就将呈现产能过剩态势。根据下游主要产品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磷矿最大的消费领域仍然集中在磷肥,但是占比逐步萎缩,新能源领域消费占比提升明显。据中国化肥信息中心预测,磷肥所耗磷矿占比将由2022 年的59%降至2027 年的53%,磷酸铁锂所耗磷矿占比将由2022年的6%上升至2027年的11%。因此对于磷化工企业来说,要想赢得竞争,必须在严格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磷矿资源,做好产品链条的梳理和规划,规避风险的同时,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