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有国:《粮安法》施行意义重大,农技推广亟需落实到位!
发布时间:2024-05-28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分享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粮食安全法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耕地保护作为该部法律的重要版块,承载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使命,其深远意义不可小觑。




“2023年粮食20连丰,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台阶上,全国粮食面积达到17.85亿亩,增加了955万亩,连续3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田有国日前在接受《中国农资》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年来我国在耕地保护、种业振兴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辛勤付出。  



image.png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田有国




法律加持粮安更有保障



“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没有足够的饭吃,或者吃的粮食主要受制于人,社会稳定、政权的巩固以及自身合法性都会受到挑战。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的饥馑,甚至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食物安全稳定供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田有国提到,2012年以来,我国粮食需求增长了4000亿斤左右,增长30%。需求增加部分,超过一半靠进口满足。进口粮在总需求比重从2012年的9%增加到2023年21%。需要注意的是,进口粮食需要9亿多亩耕地生产,其中进口大豆需要7.3亿亩耕地,进口谷物需要1.8亿亩耕地。可见一定的耕地和一定耕地产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即将在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将之前与粮食安全相关的政策、探索和实践总结出来,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纳入了党政同责考核指标,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田有国表示,这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领域首部宏观层面的系统性法律,涉及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粮安法》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民生,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农业发展要靠科技支撑



“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要靠推进技术替代。”田有国表示,发展农业,既要靠政策,还要靠投入,最终要靠科技的力量解决问题依靠科技发展农业,除了要加强农业科研,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极为重要。他介绍,全国农技中心针对主要农作物都会发布技术指导意见,合理密植、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都是正在大力推广的技术。此外,在防灾减灾方面,全国农技中心也高度重视,在肥情种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灾后技术指导意见发布,以及推动灾后补种、改种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无数据不决策。”各地种植结构不同,施肥情况也有着显著差异。田有国告诉记者,摸清我国主要粮油果菜作物的施肥强度、果菜茶有机肥施用情况、化肥施用结构、施肥方式等,对指导科学施肥、专用肥料研发和肥料产业进步等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全国农技中心建立了全国主要农作物施肥调查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首次摸清了全国2737个县的41种主要作物近30万农户的施肥状况,我国主要农作物农户施肥监测体系初步建成。他介绍,自2020年起,中心在全国开展施肥监测试点和调查,已经成功开发了一套农户施肥数据采集工具,设计了一套农户施肥数据分析模型,建设了一套农户施肥数据展示框架,还编制了《全国农户施肥监测调查报告》。这对企业研发新产品、了解各地施肥情况,以及对制定国家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策略帮助很大。此外,中心与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等合作,成功申请立项了肥料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应用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我国肥料产业数据分散、相互孤立、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补齐肥料全产业链大数据短板,提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技术支撑能力;服务肥料生产者、经营者、施用者和管理部门,提升肥料产品质量、肥料产业运行效率、肥料行业科学决策水平和肥料技术推广普及能力,对支撑行政管理、服务肥料行业发展、引领体系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农技推广亟需落实到位



  “从种植业端来讲,要有技术生产和技术供给,更需要考虑怎么技术熟化、集成配套,进而真正推广到农民的田间地头。”田有国提到,如新疆棉花普遍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但农民过量施肥、过量灌溉还比较普遍。再如玉米种肥同播、水稻侧深施肥、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等,施肥品种和配方、施肥深度和施肥方式等都是不一样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经常都是一样的肥料、一样的施肥方式。“我们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引领大学、科研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广泛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集成配套落地。”他表示。


针对真正将技术落实到位,田有国认为,需要综合施策,持续发力。第一,需要有投入的保障,能让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能干活;第二,努力探索调动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机制、途径,激发他们的原生内动力,可以总结地方经验,在一定区域或作物上有所突破;第三,单个人掌握的知识和时间是有限的,需要用信息化手段,以短视频等多种方式推广下去,需要农技推广体系人员增强信息化方面的水平和意识;第四,农技推广体系需要转变角色,变成组织者,激活社会上各类要素,搭建一个桥梁,形成大推广的格局,让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人都参与进来;第五,破解研究、推广、生产实践与人才教育之间脱节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重要且长远的事;第六,相关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国家农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他们进行引导、扶持、培育、规范和评价,让这支力量变成农技推广的一支生力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