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2大石英及硅材料产业基地,谁主沉浮?
发布时间:2024-05-29 来源:未知     分享到:

我国石英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多年以来,依托资源优势,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江苏东海县、安徽凤阳县、山东临沂市、广东东源县、广西合浦县、贵州黔东南州、湖南资兴市等20多个石英及硅材料产业基地。

这些产业基地主要集中在石英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地区,通过开采、深加工和引进下游应用企业,部分地区了形成了完整的石英及硅材料产业链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我国主要石英及硅材料产业基地:(排名不分先后)

  1.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

  2. 江苏新沂市

  3. 江苏徐州市沛县

  4. 安徽滁州市凤阳县

  5. 安徽蚌埠市

  6. 山东临沂市

  7. 广东河源市东源县

  8. 广东梅州市平远县

  9.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

  10. 贵州黔东南州(凯里、丹寨)

  11. 湖南资兴市

  12. 湖南怀化市溆浦县

  13. 湖北襄阳市谷城县

  14.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剑阁县)

  15. 四川江油市

  16. 福建三明市沙县

  17. 福建漳州市东山县

  18.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

  19. 内蒙古乌海市

  20.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

  21. 云南(昭通市、曲靖市、楚雄市、保山市)

  22. 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准东、鄯善县、石河子、伊犁)


1、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是我国著名的“水晶之都”,也是全国闻名的硅材料产业基地。截至2022年,全县硅产业企业超6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2家,汇聚了全国85%的石英材料企业,硅产品加工业产值超160亿元。


如今,东海县的硅产业发展形成了不同区域主攻不同技术方向的产业集聚态势:高新区重点打造光伏产业集群和电子级高纯硅微粉产业集群;开发区重点打造石英新材料产业集群;乡镇工业集中区分别形成了熔融石英、石英玻璃管、照明灯具等特色石英产业集群。


截至2023年底,东海县高纯石英砂国内市场占有率85%以上,石英玻璃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95%以上,高端硅基粉体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


当前,伴随光伏、集成电路、航天军工等产业蓬勃发展,硅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材料,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新机遇、新形势下,东海县立足硅产业特色优势,全力打造高纯石英砂、石英玻璃、高纯晶体硅、硅基粉体、硅基陶瓷、硅基复合材料等6条规模化集聚、链条化延伸、高端绿色化发展的重点产业链。


2、江苏新沂市


新沂市石英砂资源储量丰富,截至2022年底,石英砂资源储量为4128万吨,占全省石英砂资源储量的75%。


硅材料产业是新沂市传统产业之一,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目前,全市共有硅材料企业32家,硅材料产品主要包括熔融石英产品、高纯石英砂产品、硅材料深加工产品,正在积极引导企业向半导体等高端材料方向发展。


3、江苏徐州市沛县


自2021年起,沛北经济开发区新落地高纯石英砂项目4个、石英坩埚项目6个。2023年沛北经济开发区石英砂企业产值预计将达到10亿元,到2024年全部满产后,将突破30亿元。


美瑞克光伏及半导体级大直径石英坩埚制造项目,年产4万只光伏及半导体级大直径石英坩埚,4条生产线正在调试。晶芯源硅基新材料项目高纯合成石英砂具有纯度高、无包裹体、可均匀掺杂、羟基低等特点,一期、二期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约40亿元。下一步,沛县将大力培育以高纯石英砂和石英坩埚为代表的百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4、安徽滁州市凤阳县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是著名的“石英之乡”,以原料纯度高、产量大闻名全国,丰富的石英砂资源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其中二氧化硅含量达99%以上,储量、品位和综合利用价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几乎供应了华东地区玻璃产业用石英原料的70%以上


其中,凤阳县全县90%的储量在大庙镇,主要用于玻璃业、建材业、化工业等。大庙镇共有13家石英岩开采矿山企业,年设计开采规模1131万吨。


与此同时,凤阳县规划建设大庙石英产业园,该园一期规划面积2.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44家,全部建成后,石英砂年加工能力将达2300万吨,实现年产值60亿元。目前,园区内34家企业已建成投产,年产能1810万吨,为全县千亿硅基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


目前,全县拥有日用玻璃制品相关规上企业19家,年产钠钙玻璃制品及高硼硅玻璃72.5万吨,日用玻璃器皿行业产值占全国日用玻璃行业产值的12%;拥有建筑玻璃生产企业2家,3条浮法生产线,年产量1825万重量箱(91万吨);已建成光伏玻璃窑炉10座,年产能310万吨,年产量可满足约58GW光伏组件生产的玻璃需求。


如今,凤阳县硅基产业链已从矿石开采延伸到石英砂加工→日用玻璃→建筑玻璃→光伏玻璃(光电玻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石英砂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日用玻璃和硅化工、玻纤、光伏及组件、光电玻璃等打造的“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已具雏形。


5、安徽蚌埠市


蚌埠素有“玻璃城”美誉,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先后获批安徽省硅基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硅基新材料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集聚了凯盛科技、海控三鑫、康宁药玻、台嘉玻纤、壹石通等规上工业企业110余家,产业规模突破260亿元。


目前,蚌埠市新型显示产业已形成“高纯石英砂-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柔性玻璃-ITO导电玻璃-触摸屏-显示模组-终端应用产品”的产业链雏形,形成了以新型显示、太阳能产业、半导体、特种玻璃制造为引领的产业发展体系。培育壮大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超薄触控玻璃、高铝盖板玻璃、CIGS薄膜电池、玻璃装备等产品规模居全国前列。


6、山东临沂市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石英砂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沂南县、沂水县、兰陵县等,预估储量50亿吨,是山东省第一大石英砂矿储量所在地。


其中,沂南县是石英砂主要矿产区,以中细粒石英砂为主,已探明石英砂储量3.98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被国家地矿和建材部门确认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玻璃原料生产基地,有“中国硅砂之都”称号。


目前,临沂市可供开发利用和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石英砂矿产地7处,预计储量1.1亿吨左右,二氧化硅含量在96%-99%之间。临沂现有石英砂产业企业46家,其中规上企业19家,年加工石英砂产能1000万吨,2022年生产石英砂材料320万吨左右,其中平板玻璃用砂200万吨、玻璃纤维用砂100万吨、光伏玻璃用砂2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元。石英石板材厂家约有30~50家,生产量占全国石英石板材生产量的30%。


总的来看,临沂市石英砂产业以销售石英矿原矿及初级加工普通石英砂矿为主,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企业着力推进产品向精制石英砂、硅微粉以及高纯石英砂等深加工产品转变,石英砂深加工技术和产业还有较大发展潜力。


7、广东河源市东源县


广东河源市是全国甚至是亚洲石英石资源主要产区,石英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东源县的蓝口镇、柳城镇、龙川县佗城镇和紫金县的柏铺镇等地,其中石英矿资源品质及产业发展较为完善的就是东源县205国道沿线的柳城镇、蓝口镇。


与江苏东海、安徽凤阳这两大石英产业集聚地相比,河源当地有实力的石英砂应用企业并不多,全县硅产业链相关企业80多家,形成了以旗滨集团为龙头的硅产业集群,其中规上企业15家。石英砂下游应用领域也多为建材、玻璃、陶瓷等传统领域。


8、广东梅州市平远县


平远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石英矿储量非常丰富,高品位石英矿占比20%左右,资源优势明显。平远正远实业有限公司是国内少数能年产1万吨以上高纯石英砂的企业,并依托中科院、北京工业大学成立中科硅基(梅州)新材料研创有限公司,生产柔性玻璃和高强度微晶玻璃,为建设连通上下游产业的高端硅基制备产业基地赋能。


平远县把硅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先进材料产业之一,同时把正远实业有限公司高提纯石英砂生产项目纳入平远县“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目前,石英矿山的调规和硅基工业园区“七通一平”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同时,深圳知名投资机构和券商投行已和正远实业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开展上市孵化工作,通过融深融湾,充分利用湾区资本、人才、市场、管理等优势,全力助推平远高效打造高端硅基制备产业基地。


9、广西北海市合浦县


合浦的石英砂为沉积型砂矿,具有易开采、选矿流程短的优点,企业生产成本低。合浦县石英砂矿区总面积约58.94平方公里、总储量超18.8亿吨,主要分布在常乐、沙岗、石湾三镇,形成储量规模为大型的三大矿区。


合浦石英砂不仅储量大,而且品质好。石湾镇、沙岗镇砾石的精矿产品二氧化硅含量超过99.9%、三氧化二铁含量小于60ppm;其他矿区精矿产品大部分满足二氧化硅含量超过99.5%、三氧化二铁含量小于80ppm。


近九成合浦石英砂可用于生产光伏玻璃,三大矿区石英矿精矿可作为超白玻璃、电子显示触控玻璃、硅微粉、有机硅、高档器皿玻璃、平板玻璃等中高档玻璃制品的生产原料。此外,合浦县已探明的高岭土矿储量超过4亿吨,生产高岭土产品过程中产生的50%以上的石英砂尾矿,也可成为优质超白玻璃生产的潜在原料。


合浦县拥有丰富的优质石英砂资源和临港近海优势,重点在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发展千亿元绿色光伏产业集群。合浦县引进新福兴、长利、南玻、德金、东方希望、德力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建设光伏玻璃生产线和光伏组件生产线。合浦县积极培育光伏产业链,构建形成“石英砂—光伏玻璃—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的产业链条。


10、贵州黔东南州(凯里、丹寨)


贵州黔东南州石英砂资源丰富,已探明资源储量4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占全省的67%,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含量98.22%,主要分布在凯里、丹寨等县(市)。


近年来,黔东南州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推进“富矿精开”。重点在凯里市炉碧经济开发区发展玻璃制造产业,打造玻璃制造产业聚集区;在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区发展精品石英砂、多晶硅、单晶硅、球形硅微粉等加工制造产业,打造硅系材料产业聚集区,推动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发展。


目前,凯里市初步形成石英砂、浮法玻璃、玻璃深加工的玻璃产业链条。其中,上游石英砂开采加工企业共3户,分别为凯庆矿业、锐兴矿业、黔来盛矿业;中游玻璃生产企业有凯荣玻璃公司、黔玻永太新材料公司、贵州海生玻璃3户,年设计产能780万重量箱;下游深加工企业有8户,分别为鑫顺、华宇、正旭、华亿、锦昌、键能建材、明润、晟邦公司,主要生产钢化玻璃、真空镀膜玻璃等。


2023年4月,丹寨县引进安徽海瀚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丹寨县硅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35.5亿元,已引进硅系材料上下游企业5家,正在洽谈5家。重点建设石英砂、光伏石英砂、熔融硅微粉、球形硅微粉等加工生产线。


11、湖南资兴市


湖南省资兴市硅石资源丰富,已探明石英岩矿预算储量为3.5亿吨,硅石远景储量至少在10亿吨以上。拥有国内不可多得的储量大、品质优的矿源。


近年来,资兴市依托大储量、高品位的硅石矿源优势,做大做精硅材料产业,催生硅材料产业链。《资兴市硅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确立了打造“中国·资兴硅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在资兴经开区资五产业园、州门司镇分别规划了硅材料产业园。


目前已成功引进郴州旗滨光伏光电玻璃、湖南旗滨医药玻璃、长星新材料、赛力珑新材料、鑫星科技、国泰矿业、元亨矿业、聚佳环保、旗滨矿业等硅材料生产制造企业,初步形成硅材料产业集群。


资兴经开区旗滨光伏光电玻璃项目、旗滨光伏组件高透基板材料项目和年产58万吨超白石英砂选矿厂项目已投产,旗滨医药一期已投产、二期基本完成建设。2021年全市硅材料产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约20亿元。


12、湖南怀化市溆浦县


溆浦硅砂远景工业储量达10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低庄镇和深子湖镇等区域,是全国乃至亚洲闻名的优质硅砂原料基地。硅砂资源品质较好,二氧化硅含量98.5%以上,且土层覆盖浅,易于挖掘,露天开采,成本较低。


目前,溆浦共有硅砂加工企业8家,主要采取水洗工艺流程,生产硅砂原材料,设计年产硅砂400万吨左右,主要销往株洲、湖北、重庆、成都等地,用于浮法玻璃制造。


湖南鸿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0万吨硅砂提纯项目已于2023年投产,经提纯处理后的硅砂,含铁量可降至100ppm以内,满足生产光伏发电板、液晶显示屏等高端玻璃的品质需求,每吨价格达到600元。


根据硅砂资源禀赋,溆浦硅砂产业链瞄准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硅砂资源精深加工,生产高纯石英砂,目前正与惠科、蓝思科技、福耀玻璃等企业对接,布局光伏玻璃、光伏组件、光伏电站、显示玻璃等中下游产业项目。下一步将通过高标准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向着培育“百亿企业”、打造“千亿产业”、铸就“南部硅都”强势进军。


13、湖北襄阳市谷城县


谷城县硅矿探明储量有6000多万吨,远景储量有2亿吨以上,平均品位97%以上,储量和品位均居湖北省第一位。


谷城依托储量丰富的硅矿资源优势,在硅能源、硅化工、硅材料上全新发力,通过补链延链强链,逐步构建起一条从多晶硅、单晶硅到切片、封装再到光伏、储能产业的千亿级硅产业链。其中,吉利硅谷(谷城)科技有限公司一二期多晶硅生产线已投产,三期4万吨多晶硅厂房正在筹建之中;湖北潘达尔硅基新材料公司硅微粉生产线正处于调试安装阶段;兴发集团在谷城投资的年产20万吨的硅胶项目,是中国最大的硅胶生产基地。


谷城县提出,下一步将以吉利硅谷为龙头,发展绿色硅材料全产业链;以兴发为牵引,吸引有机硅下游产业项目;以潘达尔为基础,引进光纤、电子材料、显示和光伏玻璃等高端应用项目。力争到2025年,形成年产值百亿元的硅产业集群。


14、四川广元市(青川县、剑阁县)


广元探明石英砂储量约3.9亿吨,拥有石英矿开采权的企业14家,年产量近300万吨,高品质石英砂年产能超200万吨,拥有硅基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近20家。


近年来,广元市瞄准石英砂开采及深加工、玻璃新材料、硅能源材料等重点方向,在产业规划、链主企业引进、项目落地等方面加快突破,力争2027年实现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500亿元,加快打造全国硅基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基地。


其中,青川县石英砂资源丰富,初步探明有石英砂岩矿探明储量4000余万吨,远景储量超10亿吨,且品质好。浙江美宝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2亿元高端硅基产品全产业链生产项目2023年落地青川县,该项目一期总投资20亿元,建设高纯石英生产线2条、石英坩埚生产线80条。二期总投资62亿元,建设高端硅基材料生产加工车间,将产品线扩充到以高纯石英为原料的系列材料和产品,包含光纤材料、光学玻璃仪器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


剑阁县及周边共有石英矿22宗,探明总储量1438万吨,其中脉石英3宗,玻璃用石英岩16宗,冶金用石英岩1宗,其他2宗,整体品质较好。剑阁大地石英砂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石英砂生产项目已于2023年9月投产,每天的产量能够达到800吨以上,产品主要销往成都和陕西的大型上市玻璃公司。


15、四川江油市


江油市已经探明的石英砂储量达250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于雁门、石元、二郎庙、文胜、重华等乡镇,现已经开发利用达十余年历史。原矿各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品要求,经过简单处理可达到一级品要求。矿石主要作为彩色显示屏、光学仪器、玻璃制品等的原材料。


近年来,江油市推进石英砂产业全链条发展,在石英砂粗加工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实现石英砂产品升级,延长石英砂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力。


16、福建三明市沙县


福建三明市沙县石英矿储量丰富,硅产业蓬勃发展,白炭黑产能50万吨以上,总量位居福建省第一。在此基础上,沙县还拥有硅酸钠、硅微粉、碳化硅、钛白粉等10余种系列无机硅产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被评为“中国无机硅之乡”。


目前,沙县区拥有正元化工、同晟化工、金沙白炭黑等规模以上硅产业企业20多家。全区硅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涵盖石英矿开采深加工、高纯石英砂提纯、硅微粉、碳化硅、硅酸钠、水玻璃、白炭黑等上下游产品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17、福建漳州市东山县


东山县硅砂资源储量2亿多吨,含硅量高达97%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硅砂生产基地,其储量之多、品位之高、规模之大在亚洲首屈一指。


2020年起,东山就多次与旗滨集团洽谈,引导其向光伏产业发展。随之引入总投资共70余亿元的旗滨光伏组件、一道新能源、南平太阳海缆3个重特大项目,依托旗滨玻璃发展,壮大玻璃产业链,还引入光耀、伟安等相关下游玻璃企业,将发展脚步延伸其他光伏产品。东山已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区1500亩,同时全力对接引进光伏逆变器、电池片、组件边框、胶膜等光伏中下游产品,逐步打造一个500亿元产值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


18、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硅砂资源丰富,远景储量350亿吨,属大林矿脉自然风积砂,其显著特点是颗粒呈圆型、粒度集中、含泥量低,透气性好、耐火度高、理化性能稳定、酸耗值低、抗压强度大,水洗砂二氧化硅含量96%以上,精洗砂二氧化硅含量98.8%以上。


近年来,科左后旗将硅砂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引进长江造型、福耀集团等大型企业入驻、发展高端产品等形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力促行业提档升级。截至目前,科左后旗共有硅砂企业27家,产品销往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铸造用砂、石英砂等产品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其中,长江造型材料(集团)科左后旗有限公司累计建设了2条年产50万吨自动化擦洗砂生产线、4条年产25万吨烘干砂生产线、4条年产20万吨焙烧砂生产线、4条德国覆膜砂生产线。通辽大酉硅砂有限公司将原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新建了焙烧生产线和油田压裂砂生产线。福耀通辽硅业200万吨硅砂深加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分二期建设年产200万吨硅砂开采及深加工项目。


19、内蒙古乌海市


乌海境内石英砂岩远景储量50亿吨,二氧化硅含量为96~98.9%,为发展硅类系列产品和玻璃工业提供了上好原料。


近年来,乌海市以工业硅、有机硅为支撑,布局多晶硅、硅油、硅橡胶及下游配套产业,加快形成重要的硅基全产业链基地,全力打造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乌达产业园布局了以恒业成、兴发、协鑫东立为主的硅基新材料端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并以项目为依托,加速构建了以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高档白炭黑、高品质含硅精细化学品等产品为下游的有机硅全产业链条。同时,乌海市还合理布局多晶硅、单晶硅、颗粒硅项目,发展光伏等新材料产业,积极构造市域范围内煤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融合互动的“小气候”。预计到2025年底,乌海市有机硅产能将达到10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能的20%以上。


20、辽宁阜新市彰武县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是全国三大天然硅砂主产地之一,目前已探明储量8.49亿吨,远景储量在30亿吨以上,被誉为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这里的天然风积砂品质优良,是铸造、玻璃、化工、航天、石油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


截至目前,彰武经济开发区硅砂深加工园区共有84家开工企业,囊括了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三大类。入驻有重庆长江造型、联信铸砂、天阳新材料、昆仑隆源、美莱达、春潮、永红等企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并形成了以硅砂为导引、以铸造和建材产业为纽带的多元化绿色硅砂产业体系,硅砂产品从单一的擦洗砂、焙烧砂发展到人造砂、3D打印砂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如今,彰武铸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国内硅砂行业10强企业有7家落户彰武。


21、云南(昭通市、曲靖市、楚雄市、保山市)


云南硅矿藏量超过30亿吨,工业硅产量居全国前列,具备发展硅光伏全产业链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云南省依托硅矿资源、小水电清洁能源和木质碳还原剂等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滇西地区为主的工业硅产业集群。目前,保山、楚雄、丽江、曲靖、昭通5个绿色硅材聚集区渐成规模。其中,曲靖、保山均提出到2025年把绿色硅材产业做成“千亿元级”大产业的目标,曲靖着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保山力争建成单体产能全球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高纯晶硅生产基地。


(1)云南昭通市彝良县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硅资源储量在200亿吨以上,位居全省首位,提出了“打造西南片区优质硅材料供应和硅基材料加工基地”的发展定位。目前已引进了旗滨集团、杜氏集团以及合盛硅业等企业入驻。


其中,年产200万吨硅砂的彝良旗滨光伏玻璃用硅砂精加工项目一期物理提纯生产线,已试产。由安徽杜氏集团投资建设的彝良县凤彝硅产业园项目目前场坪工作也在抓紧进行,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投资30亿元,新建年产200万吨高纯石英砂、10万吨高硼硅玻璃及1000万只高档玻璃制品生产线;二期计划投资30亿元,新建两条光伏玻璃生产线。


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合盛硅业、四川胜力、杜氏集团、汇弘矿业石英砂洗选、大有硅业等项目进度,支持好晶鸣、瑞丰、东林、福仕特等企业转型升级,力争实现1000万吨石英砂产能。


(2)云南昭通市大关县

大关县硅矿资源丰厚,探明的高品质硅石矿储量达百亿吨以上,全县分布密集且品质优良,硅矿矿体通过物理选矿能获得品质优良的石英砂产品,经过再进一步的深加工,可以获得二氧化硅含量大于99.99%的高纯石英砂。


在硅产业方面,大关立足量大质优的硅矿资源,联合信义集团等,打造绝缘子、光伏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一体化的硅产业聚集区。通过招商引资,远恒集团、大关美仑压裂砂科技有限公司、锐华硅业(大关)有限公司等一批集硅矿开采、加工、研发一体化发展的硅砂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


另外,大关工业园区于2021年12月获批为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优化提升片区,结合大关县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要求,拟在天星镇绿南村松林片区打造全省绿色硅材产业示范园区,布局硅砂、硅微粉、高纯石英砂、光伏玻璃、单晶硅、多晶硅及相关产业链。


(3)云南曲靖市

近年来,曲靖市聚焦建设先进制造基地定位,全力打造千亿级绿色硅光伏产业集群,引进隆基股份、晶澳科技、阳光能源、信义玻璃、润阳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建成和在建多晶硅产能20万吨、单晶硅棒及切片80GW、高效电池片33GW、高效组件10GW,实现“多晶硅-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配套产业+光伏电站”全产业链发展。


截至2023年3月初,曲靖市已建成的单晶硅棒及切片产能占全国9%、占全省的50%,是全国仅有的几个构建起绿色硅光伏产业全产业链的地区。


另外,依托云能硅材40万吨有机硅项目,曲靖市在沾益工业园区花山片区同步规划建设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发展有机硅下游和有机硅应用产业,推动有机硅产业集群化发展。


(4)云南楚雄市

《云南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提出,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单晶硅棒、硅片、电池片等为主的硅产业集群。


近年来,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宇泽半导体等国际知名硅光伏企业纷纷落地楚雄,加快了楚雄州绿色硅光伏产业基地的集聚形成。2022年,楚雄州绿色硅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07.1亿元,同比增长121.4%,隆基楚雄生产基地也成为全球最大单晶硅单体切片工厂。


2023年,楚雄州提出,打造“晶体硅料—单晶硅棒、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系统应用产品”为一体的绿色硅光伏全产业链,做强“滇中硅谷”,力争绿色硅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5)云南保山市

滇西保山等地硅灰石、硅藻土储量丰富,适合发展硅基工业。仅龙陵县硅矿探明储量就达5000万吨以上,且平均含硅量达99.2%,可露天开采,品位高,属国内难得一见的硅矿资源产地。


2022年,随着云南通威一期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满产达效,保山在云南省率先形成从工业硅到单晶硅的绿色硅前端产业链,实现总产值367亿元,增长1.3倍。


保山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指出,突出绿色硅产业龙头引领作用,确保通威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投产,加快30万吨高纯晶硅一体化绿色基材和永昌硅业10万吨、永隆5万吨工业硅项目建设,力争硅切片、电池片、光伏玻璃、光伏组件等补链延链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绿色硅产业产值达到420亿元以上。


其中,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紧紧围绕打造“绿色硅材精深加工示范区”定位,坚持“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延伸绿色硅材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目前,绿色硅材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百亿级硅基产业集群初现雏形,全县实现绿色硅工业产值116.83亿元,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龙陵县拥有工业硅企业6家,现有工业硅产能28.34万吨,年生产金属硅月15万吨,已落地建设了西安隆基年产llGW单晶硅棒项目。2022年,全县绿色硅材产业共实现工业产值164.57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82.25%。


22、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准东、鄯善县、石河子、伊犁)


据了解,新疆已查明的工业硅生产用的石英岩及脉石英资源储量为1617.8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4.7%,其中纯度相对较高、能够用作有机硅及多晶硅生产用的脉石英资源储量为605.3万吨,占全国储量的9.9%,具有发展工业硅及硅基产品深加工的资源保障优势。


近年来,新疆立足区位优势和煤炭、电力、硅石等资源优势,以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等为主要产品的硅基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推动硅基产业扩能提质,打造产业链条完整、产业规模较大、协同配套齐全的世界级硅基产业集群,乌鲁木齐、昌吉准东地区、鄯善县、石河子、伊犁等地都有硅基产业的布局,产量非常大,绝对可以算得上中国版的“硅谷”。


2021年,新疆工业硅产能160.82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32.2%。多晶硅产能25.6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41.1%;单晶硅棒产能为4万吨;有机硅DCM(有机硅中间体,即硅氧烷环体)产能3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11.3%。


在乌鲁木齐甘泉堡工业园,合盛硅业拥有工业硅73万吨/年、有机硅单体100万吨/年的产能,还将继续投资350多亿,建成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


在鄯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工业硅和有机硅产能已占全国三分之一。该基地正在建设年产20万吨多晶硅、40万吨有机硅、40万吨工业硅等项目,年内达产后产值将翻番。


作为新疆工业重镇,昌吉州目前多晶硅年产能为21万吨。今年,当地大力推进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多晶硅、新疆东方希望新能源有限公司9万吨多晶硅、新疆其亚硅业有限公司10万吨多晶硅项目建设。


“十四五”期间,新疆还将重点发展硅光伏、硅电子、硅化工、硅合金等产业,持续向硅基材料产业下游延伸。


当然,全国还有其他很多石英产业基地,包括河南洛阳市、河北灵寿、广东湛江市遂溪县、湖南岳阳市湘阴县、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等,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另外,我国石英资源丰富,企业众多,产业基地亦有很多,欢迎各位同行留言补充!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