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峰:自主自强,走好中国稳“钾”之路!
发布时间:2024-11-25 来源:未知     分享到:

  导  读


在中国农业的沃土上

钾肥作为粮食生产的“压舱石”

正以其澎湃的力量

滋养着每一寸土地

助力粮食丰收

稳固农业基石


image.png

文 |童 玲

图 |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提供


近年来,我国钾肥产业秉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不仅为农业稳步前行照亮了道路,更为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不可估量的力量。近期,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对我国钾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背后的辉煌历程与未来展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钾肥产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




肥田之基,丰收之碑


我国全国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1.39万亿斤的历史新高。这丰收的背后,化肥作为关键支撑,尤其是钾肥,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国内钾资源短缺及全球钾肥贸易垄断的双重挑战,我国成功保障了钾肥稳定供应,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成就彰显了我国在资源调配、国际贸易及农业支持等多个方面的卓越能力。


一是国内钾肥生产实现稳定。我国钾资源禀赋在全球在产钾肥中相对较差,但得益于生产企业的科研创新和深入挖掘,钾肥产能持续稳定在500万吨(折K2O计)以上的水平。青海盐湖、国投罗钾和藏格钾肥等企业牢记“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使命,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装备水平、加强自动化装备以及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不仅实现了盐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还促进了绿电和盐湖产业有效融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盐湖产业模式。这些企业的努力不仅保障了钾肥稳定供应,还为我国钾肥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钾肥进口计划顺利落实,有效弥补了自产不足的短板。在全球钾肥贸易垄断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坚持钾肥联合谈判机制,确保了钾肥进口量需求持续增加的同时,价格始终处于全球最低水平。王孝峰表示,这一机制的成功运行,打破了我国多年“卖啥,啥贱;买啥,啥贵”的魔咒,为我国钾肥市场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境外钾肥基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老挝钾肥基地的顺利投产,不仅是我国基建实力的体现,更是我国钾盐产业多年技术和人才积累的成果。王孝峰说:“这一项目为我国境外钾肥基地建设开了好头,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作用,在当前地缘博弈的大背景下,更为我国钾肥保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钾肥保供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我国钾肥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实质上是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的直接反映。”王孝峰提到,从1978年后钾肥消费逐年缓慢增长,到2023年表观消费接近2000万吨(实物计),人均钾肥表观消费达到全球人均消费水平的约1.7倍,这背后折射出我国经济作物消费的快速增长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例如,2022年我国水果产量达到3.12亿吨,较2020年增长了9%,从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百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自主自强,领航前行


在全球钾肥市场的大棋盘上,我国凭借自主自强的精神,巧妙布局,走出了一条稳健而富有成效的发展之路。


首先,我国自产钾肥能力已稳居世界前列。通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我国西北荒漠崛起两大钾肥生产基地,实现了钾肥供应初步自主可控。青海盐湖、国投罗钾、藏格钾肥等领军企业,面对资源品质的挑战,不畏艰难,持续挖潜,加大科研投入,持续优化和完善生产工艺,提升钾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国产钾肥多年稳定在500万吨(折K2O计)以上,成为我国钾肥保供最重要的“压舱石”。


其次,我国钾肥产能在钾肥进口联合谈判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支撑我国在进口价格谈判中底气和主导地位,成为全球钾肥行业每年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突显出我国对全球钾肥产业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最后,自产钾肥的成功经验还为境外钾肥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我国钾肥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推动钾肥“走出去”战略。王孝峰介绍,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的“找钾”项目已遍布1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国内钾肥产业的全方位支持和经验借鉴。



盐湖科创,创新之光


盐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积极响应“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宏伟目标,盐湖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近年来,盐湖产业用科技创新驱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逐步搭建起从单一钾肥开发到盐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产业模式。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到了新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培育关键期,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发展都将为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盐湖资源有序开发、产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优化和完善钾肥生产工艺,提高钾肥行业国产装备水平,提高钾肥生产自动化装备水平,着重加强钾肥多渠道战略储备,提升资源一体化、产品一体化、环保一体化、智慧一体化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盐湖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绿电和盐湖产业的有效融合,助力钾肥生产能力的提升,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王孝峰表示。



协会聚力,行业共辉


在钾盐钾肥行业的广阔舞台上,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引领着整个行业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一是坚持做好政府和企业双向服务。协会积极为成员企业服务,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钾盐钾肥分会,凝聚行业整体力量。通过及时汇总上报企业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向国家有关部门做定期汇报,确保钾肥市场稳定运行,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双向服务的坚实平台。


二是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协会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凝聚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等产学研各方力量,共同组建行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合作平台。近年来,协会成功召开了“2023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2023盐湖资源绿色开发高层论坛”“磷化工产业发展大会” “2024中国钾盐钾肥产业技术交流大会暨熔盐储能产业发展论坛”等多场具有影响力的会议,为行业同仁搭建了专业、极具影响力的全球合作交流平台,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向、新趋势和新理念。


三是行业信息研究与分享成果丰硕。协会认真收集整理全球行业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政策解读、行业趋势和发展动态。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为行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协会还积极承接部委课题,完成相关研究,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国际考察调研与会员服务不断拓展。协会每年组织多次境外交流,增强与境外同行的互动、学习和交流,扩大了成员企业的国际视野。同时,协会努力做好会员服务,协助企业参与各类奖项评选、品牌申报,提供行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提升企业在行业的影响。



紧跟时代,共谱新篇


我国钾盐钾肥行业经过60余年发展,盐湖钾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钾肥行业的格局也已经到了一个新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期。王孝峰提出,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钾肥产业未来发展之路需着重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要转变观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要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协调好扩大内需、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二要全力提升行业高质量供给能力。保持勘探开发投入,加强低品位和深部钾资源勘探,以及海相成钾和新型杂卤石的勘探开发力度,增加盐湖钾资源储量。同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更新改造和替换升级,提升资源采收率,发展新能源,加大钾肥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三要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对核心技术形成联合攻关,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生产经营全流程,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要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发展。发挥领军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精准市场定位,加快创新转型,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资源、产品、环保、智慧一体化工作力度,促进盐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促进绿电和盐湖产业有效融合,助力钾肥生产能力,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五要加速推进境外钾肥项目开发。争取国家层面指导,解决境外钾资源开发中遇到的国别政策待遇、融资困难、进口资质、出口设备建材等方面的问题,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钾盐钾肥基地,提升中资企业境外钾肥生产能力,实现国内国际双轮驱动。


六要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我国钾肥行业的整体生产和管理水平。


我国钾肥产业以保障粮食、提升民生为核心,凭借稳定生产、落实进口及境外开发等举措,成就斐然。千磨万击还坚劲。新时代里,我国钾肥产业更需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强化创新融合,提升供给,深化国际合作,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美编 | 雨   田

编制 | 陈   蕾

审校 | 刘   颖

监制 | 陆   璐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