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有哪些化学品实现了进口替代?
发布时间:2025-04-10 来源:未知 分享到:
平头哥看到,2024年中国化工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进口和出口总量创造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化工品技术研发及国产化替代方面也表现突出。平头哥盘点了2024年中国化工产业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的相关产品,让我们来看看去年中国化学品技术发展有哪些工业化突破?半导体领域的进口替代:12英寸大硅片国产化率提升至13%,沪硅产业、中环股份等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打破海外垄断。沪硅产业在国内率先实现300毫米大硅片量产,成为国产替代的先锋。中环股份凭借其完整成套的12英寸硅片加工工艺和大规模的产能,较早地参与到全球化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片的竞争中,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碳化硅(SiC)材料领域:据平头哥了解,碳化硅功率器件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场景的渗透率提升,国产替代率突破20%。天岳先进在8英寸产品上采用液相法制备出无宏观缺陷的衬底,这是业内首创。2023年天岳先进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第二,超过了美国Coherent。天科合达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经过18年攻坚,突破了国外对我国碳化硅晶体生长和加工技术的封锁,成功研发出8英寸碳化硅衬底并获得市场认可,实现了从原料工艺到产品的国产替代。光刻胶材料领域:截至2024年底,中国光刻胶国产化率提升至10%,代表企业是彤程新材。彤程新材的部分ArF/ArFi光刻胶产品已通过国内芯片厂验证,开始连续接单量产并产生营收,可覆盖7nm以上的全制程,意味着在7nm以上制程领域减少了对进口光刻胶的依赖。二、2024年高端新材料领域多个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的突破偏光材料实现进口替代突破:据平头哥了解,新美材料在2024年通过收购韩国LGC光学功能膜业务,实现了保护膜、表面处理膜等核心材料的自主生产,填补国内高端偏光片上游材料空白。深圳瑞华泰突破高端制程技术,实现了电子级PI薄膜(聚酰亚胺薄膜)进口依存度的大幅降低。COC/COP光学材料的进口替代:2024年1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山东鲁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500吨/年降冰片烯合成反应装置投产成功,为COC/COP新材料国产化提供了原料保障,打破了国外在降冰片烯生产上的技术垄断。2024年2月,辽宁鲁华泓锦成功投产环烯烃聚合物装置,包括500吨环烯烃共聚物和1000吨降冰片烯,进一步增加了国内降冰片烯及环烯烃聚合物的产能。聚酰亚胺材料、碳化硅材料的进口替代:康达新材自主研发的PI泡沫绝热材料已通过军方资质认定,为进入军工等高端应用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青岛海洋PI泡沫产品通过了军方鉴定,能够在军事领域的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相关装备的隔热、降噪、减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进口替代。另外,江苏奥神、长春高琦实现千吨级聚酰亚胺纤维的连续生产,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实现聚酰亚胺纤维的进口替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电子材料的技术突破,多个产品在2024年实现了进口替代电子特气领域的进口替代:据平头哥了解,2024年电子特气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的有磷烷、砷烷、三氟化氮等产品。南大光电采用先进的有毒气体“零排放”技术和纯化工艺,通过预纯化和深度纯化等使磷烷、砷烷产品纯度达到6n级以上,砷烷品质更是达到7n,技术居全球前列,形成了较强的进口替代。2024年10月8日,昊华科技西南电子特种气体项目在自贡开工,主要建设年产6000吨电子级三氟化氮气体生产线等,计划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陆续投产,建成后将大幅提升三氟化氮的产能,对三氟化氮在中国的进口替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氟化电子材料有多个产品突破进口替代:代表性产品有全氟聚醚、聚偏氟乙烯、氢氟醚等。四川晨光博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全氟聚醚流体“冰芯”冷却液,可用于超算中心冷却、晶圆刻蚀等场景。与此同时,全氟聚醚在2024年继续实现规模增长,从下游市场角度支撑了我国在进口替代领域的发展。巨化集团牵头的高端聚偏氯(氟)乙烯材料绿色制造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生物基新材料规模持续扩大,出口趋势逐步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新增PLA超过30万吨/年,新增PHA规模在5万吨/年,并且其他的生物基新材料产品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生物基新材料规模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中石化积极布局生物基新材料,2024年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款生物基聚烯烃产品的破冰销售。平头哥认为,目前生物基新材料在中国发展仅有数年,较欧洲和北美晚了好多年,但是中国在低碳、绿色、环保领域的政策规划方向以及中国化工产业的进取心,正在驱动生物基新材料快速发展。2024年中国的生物基新材料对于传统石油制品和进口生物基产品的替代方面,都创出了历史纪录。总体来说,中国在2024年通过技术攻关、政策规划、资本支持和产业链整合,在半导体、光学、特种材料等领域的很多关键化学品,都实现了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生产的跨越。目前仍有很多化学品、新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如高端光刻胶、第三代碳化硅纤维、光伏3.0用新材料、新能源升级迭代用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品。相信随着中国化工技术的日益精进突破,高端化工品与新材料领域的进口替代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