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产业格局简述(2025)
发布时间:2025-08-20 来源:未知     分享到:

稀土作为关键矿产资源,在现代高科技产业和绿色能源技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来,全球稀土产业格局受地缘政治影响显著,各国纷纷调整战略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本文从产量分布、企业竞争、产业链布局等方面为大家简单呈现当前全球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全球稀土产量变迁

中国长期以来是全球稀土生产的主导者。根据USGS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矿产量达25.5万吨(REO),占全球总产量的68.54%。美国、缅甸、澳大利亚分别以11.42%7.87%3.30%的占比位居其后。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后海外稀土供应显著增加,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产能扩张。

从历史数据看,20192023年全球稀土矿产量年均增长率达14%,中国产量从13.2万吨增至25.5万吨,而美国从2.8万吨增至4.3万吨,缅甸的产量波动较大,2023年达到3.8万吨。

图片

图1 全球稀土产量变迁


二、国外主要稀土矿山及企业

全球稀土矿山分布广泛,主要企业包括:

  • 美国MP Materials:芒廷帕斯矿年产能4万吨(REO),2024年产量达4.5万吨,占全球11.06%

  • 澳大利亚莱纳斯(Lynas:韦尔德山矿年产能3.6万吨,2024年产量2.58万吨,占全球6.35%

  • 其他重要矿山:布隆迪加卡拉矿(英国彩虹公司)、印度曼瓦拉克鲁奇矿(印度稀土公司)等。

  • 海外目前合计稀土矿产能13.2万吨。



图片

图2 2024年全球稀土矿产量分布


三、冶炼分离与产业链延伸

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领域占据绝对优势,2024年全球冶炼分离运行产能为约40万吨万吨(REO),中国占比88.56%。美国MP公司2.46%)和澳大利亚莱纳斯(6.15%)是海外主要竞争者。

关键进展

  • 莱纳斯2025年成功在马来西亚实现首批分离重稀土(氧化镝)生产,成为全球唯一在中国境外商业化生产重稀土的企业。

  • 美国MP Materials:德克萨斯沃斯堡稀土永磁生产设备进入调试阶段,2024年产出1300NdPr氧化物,并计划扩大金属与磁体产能。


  •  

图片

图3 2024年全球稀土冶炼分离产能格局

图4展示了未来五年的稀土产业格局。中国的冶炼分离产能大概率会下降到70%以下,是否真的能够形成图中所示产业格局,还有待验证。

图片

图4 未来五年全球稀土冶炼分离产能格局预测


四、稀土永磁产业格局

稀土永磁(NdFeB)是稀土下游应用的核心领域。2024年全球产能分布如下:

  • 中国占比91.12%,主要企业包括金力永磁、中科三环等。

  • 日本占比7.52%,代表企业为日立金属、TDK株式会社。

  • 其他国家:欧美企业如德国VAC、美国Urban Mining Co.等合计占比不足2%


图片

图5  2024年全球稀土永磁产业格局

五、未来趋势与挑战

1. 供应链多元化:美欧日等国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本投入,加速构建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2. 技术竞争:海外企业如莱纳斯和MP Materials在重稀土分离与永磁生产领域取得突破,但仍需突破成本与规模瓶颈。

3. 地缘政治影响:缅甸、越南等新兴供应国的稳定性可能成为未来产业变数。

综上,全球稀土产业格局正从中国主导多极化竞争演变,中国在产量、冶炼分离和永磁制造领域的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但受地缘政治影响,海外稀土产业链重构正在加速,2030年以后的全球稀土产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本文对全球稀土产业格局的全面分析表明,当前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重构的关键阶段。我国的稀土主导地位正面临海外系统性追赶的挑战。这份分析报告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各位读者立场:对产业界而言,它提供了资源配置的"全景地图";对政策制定者,它呈现了需要应对的"风险清单";而对地缘战略家,它可能成为"资源博弈的脚本"。其最大价值在用客观数据量化了"中国主导""多极化尝试"之间的真实差距和趋势。未来5-10年,全球稀土产业将呈现三个确定性趋势:一是技术路线多元化,传统湿法冶金与色谱分离、生物提取等新工艺并存;二是供应链区域化,美欧日加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体系;三是应用高端化,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对高性能稀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在这场关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竞争中,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既要避免盲目自大而固守总量控制政策,自筑樊笼束缚产业发展,也要防止过度反应而自乱阵脚。唯有基于客观认知的政策调整和技术创新,才能在全球稀土新格局中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竞争力。

说明:本文旨在客观呈现当前全球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格局。文中数据及分析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仅供读者参考。文章仅作客观事实陈述,不包含任何主观预测或政策建议。读者在引用本文内容时,请注明原始报告出处。若需用于商业或学术用途,建议直接查阅原始报告以获取最权威信息。如发现文中存在数据误差或表述不当之处,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