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盐生产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20-05-18 来源: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     分享到:

     铬是在1797年由法国化学家L.N.沃克林发现的。他用碳酸钾分解铅铬矿( PbCrO4)分离铅后再用酸处理铬酸钾的方法制得铬酸酐,随后在坩埚中用炭加热还原铬酸酐,获得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金属铬最早制备铬酸钾的方法是在坩埚中用硝酸钾高温氧化分解铬铁矿。稍后的改进是用钾碱(K2CO3)代替硝酸钾,在反焰窑内氧化焙烧铬铁矿。后在铬铁矿与钾碱的混合物中加入石灰,形成了至今所普遍采用的添加石灰质填充料的焙烧方法。

  1840年法国化学家舍克林研究了氧化焙烧铬铁矿与石灰混合物的方法,先制得铬酸钙然后用硫酸使铬酸钙转变成重铬酸钙,再用复分解法制取重铬酸钠及重铬酸钾。19世纪后期,随着纯碱产量的增长,价格的降低,重铬酸钾及铬酸钾被相应的钠盐所代替,铬盐生产工艺日趋完善,原则流程一直保留至今。

    焙烧设备也由手工操作的反焰窑,逐步经旋盘窑及环形窑发展为至今仍普遍采用的回转窑。为克服单一石灰填充料的结窑缺点,工艺上也从单一填充料,发展成为白云石加石灰石及返渣的复合填充料,统称有钙焙烧。由于有钙焙烧产渣量大,并且渣中含有水不溶性的铬酸钙,难以解毒处理,污染环境极为严重。目前国外大部分铬盐生产大国已用无钙焙烧工艺取代了传统的有钙焙烧工艺。无钙焙烧用经过分选的铬渣和不尽相同的促进剂作填充料,基本不产生铬酸钙,炉料中有效成分总铬得以提高,产量、能耗、生产成本、产渣量等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优于有钙焙烧工艺,已成为铬盐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建国前我国铬盐产品全部依靠进口,此后由于轻纺工业的发展,对铬盐的需要量日益增长。自1958年起上海、天津及济南等地先后用国产青海矿石及越南矿石进行小规模土法生产,所用设备为反射炉及敞口蒸发锅,生产工艺十分简陋。

  1961年上海及天津两地采用回转窑代替反射炉。1963年上海对后处理设备作了改进采用了双效真空蒸发等设备,初步实现了机械化、密闭化及半连续化生产。形成了我国特有铬盐生产模式,从此铬盐生产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化工部组织的以治理“三废”为中心的铬盐生产技术攻关会战,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技术上比较成熟,经济基本合理的单项技术得以推广应用1978年铬盐行业组织的铬盐协作组(后改为全国铬盐信息站)及1981年组织的铬盐顾组(后改为铬盐专家组),在组织行业技术交流、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